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言 | 第8-11页 |
(一) 社会弱势群体的分类 | 第8页 |
(二)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含义 | 第8-9页 |
(三)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 | 第9-10页 |
(四) 论文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 | 第10页 |
(五) 研究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意义 | 第10-11页 |
一、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界定 | 第11-17页 |
(一) 社会弱势群体概念 | 第11-12页 |
(二)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主要表现 | 第12页 |
(三)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类型 | 第12-14页 |
(四)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特征 | 第14-17页 |
二、高校学生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 | 第17-23页 |
(一)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形成的客观原因 | 第17-21页 |
(二)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形成的主观原因 | 第21-23页 |
三、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危害 | 第23-24页 |
(一) 不利于学生就业 | 第23页 |
(二) 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 第23页 |
(三) 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 第23页 |
(四)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 第23-24页 |
四、促进高校学生弱势群体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 第24-27页 |
(一) 关注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是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 | 第24页 |
(二) 关注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是实现教育根本目标的要求 | 第24-25页 |
(三) 关注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 第25页 |
(四) 关注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是维护社会稳定有序的需要 | 第25-26页 |
(五) 关爱高校学生弱势群体,也是法律赋予大学生的一项权利 | 第26-27页 |
五、促进高校学生弱势群体和谐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 第27-38页 |
(一) 社会层面 | 第27-30页 |
(二) 学校层面 | 第30-35页 |
(三) 弱势群体自身方面 | 第35-38页 |
六、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38-39页 |
结束语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辞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