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9页 |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论文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论文主要的研究方法 | 第17页 |
·论文的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8-19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页 |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失地农民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城市化 | 第19页 |
·失地农民 | 第19-20页 |
·养老保险 | 第20-21页 |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 | 第21页 |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 | 第21-22页 |
·土地收益理论 | 第22页 |
·地租理论 | 第22-25页 |
·马歇尔的地租理论 | 第22-23页 |
·克拉克的地租理论 | 第23-24页 |
·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 | 第24-25页 |
·以土地换养老保险的理论依据 | 第25-27页 |
第3章 寿光市失地农民的现状分析 | 第27-37页 |
·寿光市基本概况 | 第27页 |
·寿光市在城市化及工业化进程中土地征用情况 | 第27-29页 |
·寿光市失地农民的总量及分布 | 第29-31页 |
·寿光市失地农民总量分析 | 第29-30页 |
·对失地农民群体未来情况的预计 | 第30-31页 |
·寿光市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31-34页 |
·寿光市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分析 | 第31-33页 |
·寿光市失地农民的生活情况的原因分析 | 第33-34页 |
·寿光市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意义 | 第34-37页 |
·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国家富强 | 第35页 |
·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 第35页 |
·有利于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 | 第35-36页 |
·有利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 | 第36-37页 |
第4章 寿光市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实证研究 | 第37-47页 |
·寿光市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现状 | 第37-41页 |
·寿光市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开展情况 | 第37页 |
·寿光市失地农民保险的基本内容 | 第37-41页 |
·寿光市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值得借鉴的地方 | 第41-42页 |
·加大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政府财政投入比例 | 第41页 |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具体政策实施科学、合理 | 第41-42页 |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推行灵活,贴近需求 | 第42页 |
·试行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及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方法 | 第42页 |
·寿光市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不足 | 第42-44页 |
·全市范围内的失地农民参保水平不够高 | 第42-43页 |
·失地农民领取到的养老金数额偏低 | 第43页 |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缺乏精算理论 | 第43页 |
·征地和保险工作缺乏有效链接 | 第43页 |
·部分失地农民投保间断 | 第43-44页 |
·管理人员素质不整齐 | 第44页 |
·影响寿光市健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因素分析 | 第44-47页 |
·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 第44页 |
·政府责任方面的缺失 | 第44-46页 |
·失地农民自身因素的限制 | 第46-47页 |
第5章 国内外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的经验借鉴 | 第47-58页 |
·国外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的经验借鉴 | 第47-51页 |
·发达国家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比较 | 第47-49页 |
·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 | 第49-50页 |
·国外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及启示 | 第50-51页 |
·我国现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比较 | 第51-58页 |
·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发展 | 第51-52页 |
·政府主导型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 | 第52-54页 |
·商业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 | 第54-55页 |
·国内各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55-57页 |
·国内上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的经验借鉴 | 第57-58页 |
第6章 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 第58-66页 |
·构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原则 | 第58-59页 |
·政府为责任主体,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 | 第58页 |
·实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的广泛覆盖 | 第58-59页 |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推行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 第59页 |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设计的方案构想 | 第59-61页 |
·在发展的过渡阶段,首先纳入农村养老保险体系 | 第59-60页 |
·待经济条件成熟,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接轨 | 第60页 |
·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机制 | 第60-61页 |
·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建议 | 第61-66页 |
·完善对农民的土地征用制度 | 第61-62页 |
·加大政府部门在养老保险方面的财政投入 | 第62-63页 |
·建立政府主导、商业保险公司经办型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 | 第63-64页 |
·大力完善失地农民的再就业体制 | 第64-65页 |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养老辅助 | 第65-66页 |
注释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