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绪论 | 第7-22页 |
·钢的微合金化概述 | 第7-13页 |
·微合金钢的界定 | 第7-8页 |
·新一代钢铁材料开发的核心技术 | 第8-9页 |
·国内现状 | 第9-11页 |
·国外现状 | 第11-13页 |
·合金钢的合金化原理 | 第13-17页 |
·锰的作用 | 第13页 |
·硅的作用 | 第13-14页 |
·碳的作用 | 第14页 |
·镍的作用 | 第14页 |
·稀土的作用 | 第14-15页 |
·钒的作用 | 第15页 |
·铌在钢中的作用 | 第15-16页 |
·钛在钢中的作用 | 第16-17页 |
·微合金的强韧化原理 | 第17-20页 |
·微合金中的沉淀强化作用 | 第17-18页 |
·细晶强化 | 第18页 |
·细晶韧化 | 第18页 |
·V-N微合金钢技术的应用 | 第18-20页 |
·微合金钢的设计要素 | 第20-21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2 钒在钢渣中行为的热力学分析 | 第22-46页 |
·几何模型 | 第22-23页 |
·统一溶液理论 | 第23-24页 |
·几何模型在活度相互作用系数预测中应用 | 第24-26页 |
·Fe-C-V三元熔体热力学性质及应用分析 | 第26-41页 |
·Fe-C-V中相应组织的活度及相互作用系数 | 第26-31页 |
·钒的氧化物、碳化物和氮化物的热力学特征 | 第31-32页 |
·V_2O_5的反应热力学 | 第32-33页 |
·V—O—C体系碳还原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 第33-35页 |
·氮化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 第35-36页 |
·V—O—H和V—O—H—N体系热力学分析 | 第36-37页 |
·制备氮化钒过程的反应动力学 | 第37-41页 |
·CaO—FeO—SiO_2—V_2O_3四元渣系活度模型 | 第41-44页 |
·四元体系熔渣组分的确定依据 | 第41页 |
·四元渣系的活度模型 | 第41-43页 |
·熔渣中组分活度分析 | 第43-44页 |
·影响钒收得率各种因素分析 | 第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3 钒在钢中行为的热力学分析 | 第46-62页 |
·钒微合金钢中碳氮化钒固溶量及化学组成的计算与分析 | 第46-50页 |
·固溶钒的基础数据 | 第46-47页 |
·碳氮化钒的基础数据 | 第47-50页 |
·理论计算方法 | 第50-51页 |
·理论计算结果与分析讨论 | 第51-54页 |
·钒氮微合金钢生产热轧Ⅲ级钢筋的可行性研究 | 第54-62页 |
·钒氮微合金化的强化机理 | 第54-58页 |
·生产工艺 | 第58-59页 |
·钢筋力学性能 | 第59-60页 |
·钢筋的显微组织 | 第60-61页 |
·钒、氮微合金化钢中钒的节约 | 第61-62页 |
4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