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1-18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可能的新见解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18-25页 |
·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经验及启示 | 第18-21页 |
·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经验 | 第18-20页 |
·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启示 | 第20-21页 |
·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状况与启示 | 第21-25页 |
·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状况 | 第21-23页 |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建设的启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杨凌示范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25-33页 |
·杨凌示范区农业信息化资源 | 第25-26页 |
·农业信息资源 | 第25页 |
·信息化硬件资源 | 第25-26页 |
·杨凌示范区农业信息化信息传播渠道 | 第26-28页 |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博览会 | 第26页 |
·“农林科技168”热线 | 第26-27页 |
·“96889 农家乐”热线 | 第27页 |
·杨凌农业科技推广网站 | 第27-28页 |
·杨凌示范区农业信息化服务主要运作模式——乾兴模式 | 第28-33页 |
·模式由来 | 第28页 |
·模式架构 | 第28-29页 |
·模式的服务内容 | 第29-30页 |
·模式的运作机制 | 第30-31页 |
·模式的特点 | 第31页 |
·模式的绩效 | 第31-32页 |
·模式的意义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杨凌示范区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障碍分析 | 第33-38页 |
·杨凌示范区农业信息化当前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 第33-34页 |
·农业信息不能顺畅到达农民手中 | 第34页 |
·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作用不明显 | 第34页 |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投入不足 | 第34-35页 |
·农业信息人才匮乏 | 第35页 |
·农业信息供需矛盾突出,信息资源分析加工不够 | 第35页 |
·杨凌示范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障碍分析 | 第35-38页 |
·政府和农户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信息观念淡薄 | 第35-36页 |
·政府部门条块分割,缺乏统一的信息标准、立法保护和政策引导 | 第36页 |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 第36-37页 |
·农民的文化水平和信息素质低 | 第37-38页 |
第五章 杨凌示范区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 第38-46页 |
·明确杨凌示范区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原则 | 第38页 |
·高新与实用并举 | 第38页 |
·有限目标,突出重点 | 第38页 |
·突出示范辐射作用 | 第38页 |
·学科交叉,联合攻关 | 第38页 |
·明确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近、远期目标 | 第38-42页 |
·农业信息化的总体目标 | 第39页 |
·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 第39-40页 |
·农业信息化的近期目标 | 第40-42页 |
·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 | 第42-43页 |
·加强农林高校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作用 | 第43页 |
·制定统一、可行的农业信息化实施规划方案 | 第43页 |
·加大力气,解决农业信息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 第43-46页 |
·五个参与主体的角色与任务 | 第44-45页 |
·平台的体现形式——“农民网吧”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