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罪刑均衡原则与量刑平衡 | 第11-20页 |
第一节 罪刑均衡原则的涵义和由来 | 第11-15页 |
一、罪刑均衡的涵义 | 第12页 |
二、罪刑均衡的历史发展 | 第12-15页 |
第二节 罪刑均衡原则的法律价值 | 第15-17页 |
一、罪刑均衡的价值追求—限制刑罚权、防止刑罚的滥用 | 第15-16页 |
二、罪刑均衡的价值追求—实现平等和公正 | 第16-17页 |
三、实现一般预防的目标 | 第17页 |
第三节 罪刑均衡原则在立法、司法上的应用 | 第17-20页 |
一、立法上的罪刑均衡原则 | 第17-18页 |
二、罪刑均衡原则在司法层面体现为刑事个案间的量刑平衡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量刑不平衡现状分析 | 第20-23页 |
第一节 量刑失衡是普遍的现象 | 第20页 |
第二节 量刑失衡的表现 | 第20-21页 |
第三节 量刑失衡将导致刑罚价值的丧失 | 第21-23页 |
第三章 解决量刑不平衡的尝试与“量刑指南”的问世 | 第23-31页 |
第一节 统一量刑尺度的理论假设 | 第23-25页 |
一、统一量刑基准 | 第24页 |
二、统一各种情节的“作用力” | 第24-25页 |
第二节 美国量刑指南成为学习对象 | 第25-26页 |
第三节 江苏省姜堰市法院率先制定《规范量刑指导意见》 | 第26-28页 |
一、姜堰市法院制作《规范量刑指导意见》的背景 | 第27页 |
二、姜堰市法院《规范量刑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第四节 上海高院制定的“量刑指南” | 第28-30页 |
第五节 “量刑指南”的极端化发展:电脑量刑 | 第30-31页 |
第四章 “量刑指南”在司法实践中的利与弊 | 第31-40页 |
第一节 “量刑指南”的制定对司法实践有一定积极作用 | 第32-35页 |
一、深化了对量刑规律的认识 | 第32-33页 |
二、统一了执法标准 | 第33-34页 |
三、带来了一个可预测的标准,提高了审判效率 | 第34-35页 |
第二节 “量刑指南”存在的弊端 | 第35-40页 |
一、“量刑指南”对量刑基准点的确定是否准确 | 第35-37页 |
二、量化量刑方法不适合我国司法实践 | 第37-38页 |
三、量刑过于绝对化,缺乏应变的能力 | 第38-39页 |
四、由法院替代法官量刑 | 第39-40页 |
第五章 罪刑均衡原则的局限性和罪责刑均衡的确立 | 第40-46页 |
第一节 罪刑均衡原则的局限性 | 第40-43页 |
一、罪刑均衡原则否认特殊预防 | 第40-42页 |
二、罪刑均衡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局限性 | 第42-43页 |
第二节 罪刑均衡原则和刑罚个别化原则的组合—罪刑相适应原则 | 第43-45页 |
第三节 罪责刑均衡原则在立法和司法中适用 | 第45-46页 |
一、罪责刑均衡原则在立法中的适用 | 第45页 |
二、罪责刑均衡原则在司法中的适用 | 第45-46页 |
第六章 量刑失衡存在的根本原因 | 第46-52页 |
第一节 立法的原因 | 第47-49页 |
一、刑法关于量刑依据的规定过于原则 | 第47-48页 |
二、立法上法定刑的宽幅化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司法实践中原因 | 第49-51页 |
一、国家刑事政策、治安形势的调整、变化造成量刑失衡 | 第49页 |
二、法官素质差异造成量刑失衡 | 第49-50页 |
三、审判体制方面的影响 | 第50页 |
四、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错误观念 | 第50-51页 |
第三节 社会原因 | 第51-52页 |
一、地区间的经济、文化、治安等差异影响 | 第51页 |
二、不正之风干扰导致量刑失衡 | 第51-52页 |
三、社会舆论的干扰 | 第52页 |
第七章 解决量刑失衡的途径和建议 | 第52-57页 |
第一节 修改、完善立法 | 第53-54页 |
二、规范复杂犯罪的量刑 | 第53页 |
三、准确定位量刑原则,从立法角度完善我国刑法量刑原则 | 第53-54页 |
第二节 加强案例指导 | 第54-55页 |
第三节 运用统计学的方式由最高法院进行量刑基准的尝试 | 第55-56页 |
第四节 构建量刑程序,发挥程序法的作用 | 第56-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