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集合住宅的产生与发展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47页 |
·概念辨析 | 第16-23页 |
·概念的源流 | 第16-17页 |
·相关概念的翻译与比较 | 第17-19页 |
·概念分析与定义 | 第19-23页 |
·新概念出现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概念解析 | 第20-21页 |
·概念定义 | 第21-2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3-28页 |
·加深特性认识,发挥重要作用 | 第23-25页 |
·探索发展历史,完善研究体系 | 第25-26页 |
·借鉴设计经验,提高设计水准 | 第26-2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 | 第28-39页 |
·国内研究现状简述 | 第28-33页 |
·学习引进国外经验 | 第28-32页 |
·翻译引进国外书籍 | 第28-30页 |
·介绍国外实例 | 第30-31页 |
·研究与吸收国外经验 | 第31-32页 |
·结合国情展开研究 | 第32-33页 |
·国外研究现状简述 | 第33-39页 |
·欧美国家研究现状简述 | 第34-37页 |
·发展历史研究 | 第34-36页 |
·设计理论研究 | 第36-37页 |
·设计方法研究 | 第37页 |
·日本研究现状简述 | 第37-39页 |
·指导思想与研究方法 | 第39-42页 |
·指导思想 | 第39-40页 |
·研究方法 | 第40-42页 |
·研究范围 | 第42-44页 |
·时间范围 | 第42-44页 |
·空间范围 | 第44页 |
·论文创新点与结构 | 第44-47页 |
·创新点 | 第45页 |
·论文结构 | 第45-47页 |
第2章 现代集合住宅的起源 | 第47-105页 |
·历史上的集合住宅 | 第47-51页 |
·"集合"的开端 | 第47-49页 |
·古罗马城里的"集合住宅" | 第49-50页 |
·工业革命之前城市中的集合住宅 | 第50-51页 |
·集合住宅产生的背景——英国工业革命 | 第51-57页 |
·探究背景的意义 | 第51-52页 |
·对工业革命的考察 | 第52-57页 |
·领先的历史契机 | 第52-54页 |
·巨大的变化 | 第54-55页 |
·深远的影响 | 第55-57页 |
·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程 | 第57-66页 |
·城市的先天不足 | 第57-58页 |
·住宅严重短缺的局面 | 第58-60页 |
·公共卫生的危机 | 第60-63页 |
·解决问题的努力 | 第63-66页 |
·多样化的现代集合住宅类型 | 第66-88页 |
·基于形态特征的分类 | 第66-76页 |
·背靠背住宅 | 第66-70页 |
·通透式住宅 | 第70-73页 |
·"规范"住宅 | 第73-74页 |
·"泰恩"式住宅 | 第74-76页 |
·基于使用用途的分类 | 第76-88页 |
·用于出租的集合住宅 | 第76-79页 |
·作坊住宅 | 第79-81页 |
·工厂住宅 | 第81-85页 |
·慈善住宅 | 第85-88页 |
·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88-104页 |
·人口的增加与集中 | 第88-91页 |
·人口数量的增长 | 第88-90页 |
·人口分布的变化 | 第90-91页 |
·城市化与建设用地紧张 | 第91-94页 |
·生活方式的转变 | 第94-96页 |
·住宅建造方式的转变 | 第96-98页 |
·国家的影响 | 第98-100页 |
·文化的因素 | 第100-101页 |
·设计者的作用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 第101-104页 |
·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3章 现代集合住宅在欧美的传播 | 第105-157页 |
·欧洲大陆城市中公寓式集合住宅 | 第105-111页 |
·公寓式与连立式集合住宅的比较 | 第105-107页 |
·公寓式集合住宅的特点 | 第107-111页 |
·三位建筑师的探索之路 | 第111-126页 |
·佩雷与现代集合住宅 | 第111-116页 |
·钢筋混凝土的出现和作用 | 第111-112页 |
·佩雷的探索 | 第112-116页 |
·高迪与现代集合住宅 | 第116-119页 |
·戛涅与现代集合住宅 | 第119-125页 |
·戛涅的设计思想来源 | 第119-121页 |
·戛涅的住宅设计理念 | 第121-123页 |
·戛涅的集合住宅设计实践 | 第123-125页 |
·本节小结 | 第125-126页 |
·现代集合住宅在美国的发展 | 第126-143页 |
·背景 | 第126-128页 |
·"路轨"型集合住宅 | 第128-130页 |
·"背靠背"型集合住宅 | 第130-131页 |
·"哑铃"型集合住宅 | 第131-133页 |
·"公园"型集合住宅 | 第133-134页 |
·"公寓"型集合住宅 | 第134-137页 |
·"工作室"型集合住宅 | 第137-138页 |
·"旅馆"型集合住宅 | 第138-140页 |
·高层集合住宅的出现 | 第140-142页 |
·本节小结 | 第142-143页 |
·乌托邦与现代集合住宅 | 第143-149页 |
·欧文实验中的集合住宅 | 第143-145页 |
·傅立叶实验中的集合住宅 | 第145-148页 |
·乌托邦思想对集合住宅发展的影响 | 第148-149页 |
·《论住宅问题》与集合住宅 | 第149-155页 |
·价值与内容 | 第149-150页 |
·关于"住宅问题"的论战 | 第150-152页 |
·《论住宅问题》的现实意义 | 第152-15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5-157页 |
第4章 现代集合住宅的进化 | 第157-326页 |
·背景介绍 | 第157-159页 |
·现代派建筑大师的探索 | 第159-209页 |
·勒·柯比西埃与现代集合住宅 | 第159-187页 |
·勒·柯比西埃早期集合住宅设计思想的形成 | 第160-167页 |
·《走向新建筑》中体现的集合住宅理念 | 第167-171页 |
·集合住宅"居住单位"思想的形成 | 第171-178页 |
·城市规划中的集合住宅 | 第178-183页 |
·战后的集合住宅实践 | 第183-187页 |
·格罗皮厄斯 | 第187-198页 |
·集合住宅设计思想的初步形成 | 第187-189页 |
·在包豪斯期间的探索 | 第189-192页 |
·离开包豪斯后的实践与成果 | 第192-197页 |
·到美国后的新探索 | 第197-198页 |
·密斯 | 第198-207页 |
·密斯的成就 | 第198-200页 |
·密斯在德国的早期探索 | 第200-203页 |
·理想在美国的实现 | 第203-207页 |
·本节小结 | 第207-209页 |
·CIAM和住宅展对现代集合住宅的推动 | 第209-245页 |
·CIAM早期的作用 | 第209-220页 |
·CIAM成立与现代集合住宅的关系 | 第209-210页 |
·CIAM Ⅰ上关于现代集合住宅的讨论 | 第210-213页 |
·CIAM Ⅱ上关于现代集合住宅的讨论 | 第213-217页 |
·CIAM Ⅲ上关于现代集合住宅的讨论 | 第217-220页 |
·三次重要的住宅展览会 | 第220-244页 |
·1927年的魏森霍夫住宅展 | 第220-234页 |
·简介与规划 | 第220-223页 |
·密斯设计的公寓 | 第223-224页 |
·奥得的作品 | 第224-228页 |
·柯比西埃的作品 | 第228-230页 |
·其他人的作品 | 第230-233页 |
·成就 | 第233-234页 |
·1932年维也纳奥地利制造联盟住宅展 | 第234-237页 |
·1957年柏林国际住宅展 | 第237-244页 |
·本节小结 | 第244-245页 |
·现代集合住宅在欧美的发展 | 第245-325页 |
·奥地利 | 第245-251页 |
·洛斯的探索 | 第245-248页 |
·埃恩和"红色大院" | 第248-250页 |
·其它风格的"大院" | 第250-251页 |
·二战后的发展 | 第251页 |
·荷兰 | 第251-262页 |
·M·克拉克的贡献 | 第252-254页 |
·奥得的理论与实践 | 第254-257页 |
·布林克曼、范德夫拉赫和范蒂因的努力 | 第257-260页 |
·二战后的发展 | 第260-262页 |
·德国 | 第262-276页 |
·恩斯特·梅的贡献 | 第263-266页 |
·哈斯勒的实践 | 第266-268页 |
·希尔伯施默的特色 | 第268-270页 |
·勒克哈特兄弟的贡献 | 第270-271页 |
·夏隆的探索 | 第271-273页 |
·B·陶特的转变 | 第273-276页 |
·英国 | 第276-292页 |
·福利制度的出现 | 第276-278页 |
·科茨的实践 | 第278-281页 |
·二战前的探索 | 第281-285页 |
·二战后的进展 | 第285-292页 |
·法国 | 第292-300页 |
·索瓦热与退台式集合住宅 | 第293-295页 |
·二战前的实践 | 第295-298页 |
·二战后的进展 | 第298-300页 |
·意大利 | 第300-313页 |
·未来派的探索 | 第300-302页 |
·二战前的实践 | 第302-305页 |
·二战后的进展 | 第305-313页 |
·美国 | 第313-324页 |
·独特的发展背景 | 第314-315页 |
·"花园公寓" | 第315-316页 |
·豪华公寓 | 第316-317页 |
·二战后的进展 | 第317-320页 |
·多样化的高层集合住宅 | 第320-324页 |
·本节小结 | 第324-325页 |
·本章小结 | 第325-326页 |
第5章 现代集合住宅的选择 | 第326-376页 |
·转变中的社会及其对集合住宅的影响 | 第326-331页 |
·经济的发展及影响 | 第327-329页 |
·科技的发展及影响 | 第329-330页 |
·文化的发展及影响 | 第330-331页 |
·其它的变化 | 第331页 |
·现代集合住宅的六种发展新动向 | 第331-367页 |
·新乌托邦主义 | 第331-337页 |
·巨型结构和新居住场所 | 第332-335页 |
·新概念住宅 | 第335-337页 |
·对居住者的重视 | 第337-343页 |
·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和特定群体的住宅 | 第338-340页 |
·居住者参与的设计 | 第340-343页 |
·新形式主义倾向 | 第343-354页 |
·历史价值的再现 | 第343-349页 |
·对现代主义的发展 | 第349-354页 |
·对生态与能源的重视 | 第354-358页 |
·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增强 | 第358-363页 |
·相互影响 | 第358-359页 |
·阿尔瓦罗·西扎的思想与实践 | 第359-360页 |
·查尔斯·柯里亚的思想与实践 | 第360-363页 |
·住宅的更新 | 第363-367页 |
·1987年西柏林国际住宅建筑展 | 第367-374页 |
·主题与比较 | 第367-368页 |
·作品分析 | 第368-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374-37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376-380页 |
·分阶段总结 | 第376-379页 |
·产生阶段 | 第376-377页 |
·传播阶段 | 第377页 |
·进化阶段 | 第377-378页 |
·选择阶段 | 第378-379页 |
·结论 | 第379-380页 |
参考文献 | 第380-384页 |
中英词汇对照表 | 第384-400页 |
图片来源 | 第400-4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