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1、关于人格、人格教育及高职生人格教育 | 第8-18页 |
·人格涵义及其基本特征 | 第8-11页 |
·人格的涵义 | 第8-10页 |
·人格的基本特征 | 第10-11页 |
·与人格有关的若干关系 | 第11-13页 |
·关于个性与人格 | 第11-12页 |
·关于性格与人格 | 第12-13页 |
·人格教育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 第13-16页 |
·人格教育的历史 | 第13-14页 |
·我国高职生人格教育的现状 | 第14-16页 |
·人格教育的发展趋势 | 第16页 |
·高职生健康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 第16-18页 |
·培养、塑造个体的健康人格是高职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 第17页 |
·培养、塑造高职生的健康人格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 第17-18页 |
·培养、塑造高职生的健康人格是社会发展的呼唤 | 第18页 |
2、高职生人格缺陷的表现及成因 | 第18-28页 |
·调查研究假设 | 第18页 |
·本研究的目的 | 第18页 |
·调查研究过程 | 第18-19页 |
·问卷的编制 | 第18-19页 |
·调查的对象和调查方法 | 第19页 |
·调查结果分析 | 第19页 |
·高职生人格缺陷的表现 | 第19-24页 |
·自我认知能力欠缺,易产生认知偏差 | 第19-20页 |
·情绪不稳定,宽容意识不足 | 第20-21页 |
·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 第21-23页 |
·心理适应能力差 | 第23页 |
·人际关系冲突显著 | 第23-24页 |
·高职生人格缺陷的成因 | 第24-28页 |
·内因 | 第24-25页 |
·生理因素 | 第24页 |
·心理因素 | 第24-25页 |
·外因 | 第25-28页 |
·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是高职学生人格问题形成的重要背景 | 第25-26页 |
·高职院校基础薄弱,难以顾及学生人格教育 | 第26页 |
·流行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冲击 | 第26-27页 |
·高职生的社会认同度低 | 第27页 |
·高职生的就业压力大 | 第27-28页 |
3、培养高职生健康人格的策略与途径 | 第28-40页 |
·什么是健康人格 | 第28-29页 |
·高职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目标 | 第29-31页 |
·正确的自我意识 | 第29页 |
·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 | 第29-30页 |
·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 第30页 |
·和谐的人际关系 | 第30页 |
·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 第30页 |
·求知创新的心理倾向 | 第30-31页 |
·高职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三性”原则 | 第31-32页 |
·以人为本尊重人,启发高职生的自觉性 | 第31页 |
·以人为本关心人,调动高职生的积极性 | 第31-32页 |
·以人为本开发人,激发高职生的创造性 | 第32页 |
·高职生健康人格培养的若干策略、途径 | 第32-40页 |
·加强世界观、理想、信念教育 | 第33页 |
·强化主体自我意识 | 第33-35页 |
·引导高职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 第35-36页 |
·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 | 第36-37页 |
·以课堂教学作为高职生人格教育的重要渠道 | 第37-38页 |
·积极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活动 | 第38-39页 |
·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人格魅力 | 第39-40页 |
注释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附录 | 第45-52页 |
后记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