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第13-14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4-17页 |
| ·实地调研与文献分析相结合 | 第14-15页 |
| ·整体把握与个案分析相结合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理论方法 | 第17-26页 |
| ·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价值和保护内容 | 第18-20页 |
| ·历史文化村镇的价值 | 第18页 |
| ·确定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价值的标准 | 第18-19页 |
| ·历史村镇的保护内容和对象 | 第19-20页 |
|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原则和目标 | 第20-24页 |
|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发展方向 | 第20页 |
|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原则 | 第20-24页 |
|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的目标 | 第24页 |
| ·保护规划优秀实例 | 第24-25页 |
| ·日本棲笼宿一一公众参与和可持续发展保护规划的优秀实例 | 第24-25页 |
| ·意大利博洛尼亚历史中心区一一整体性保护的优秀实例 | 第25页 |
| 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现状 | 第26-52页 |
|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概况 | 第27-30页 |
| ·分布数量与类型 | 第27-28页 |
| ·概念的提出 | 第28-29页 |
| ·保护工作的进行状况 | 第29-30页 |
| ·历史文化村镇调研的主要内容 | 第30-32页 |
| ·调研对象的选择 | 第30页 |
| ·调研的内容与重点 | 第30-32页 |
| ·个案分析――六个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和发展现状 | 第32-50页 |
| ·乌镇:“小桥流水人家” | 第32-36页 |
| ·暖泉镇:“三堡六巷十八庄” | 第36-40页 |
| ·朱家角镇:“长街三里,店铺千家” | 第40-42页 |
| ·西递村:“桃花园里人家” | 第42-45页 |
| ·党家村:“村寨分离” | 第45-48页 |
| ·南屏村:“宗祠、支祠、家祠” | 第48-50页 |
| 小结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52-67页 |
| ·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 第53-58页 |
| ·“原真性”原则失效 | 第53-54页 |
| ·房屋空置严重 | 第54-56页 |
| ·保护制度和措施落后 | 第56-57页 |
| ·基础设施落后 | 第57-58页 |
|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58-62页 |
| ·旅游容量过量与不足 | 第58-59页 |
| ·过度商业化倾向 | 第59-61页 |
| ·同质化现象严重 | 第61-62页 |
| ·交通不便 | 第62页 |
| ·解决问题的对策 | 第62-66页 |
| ·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 第62-63页 |
| ·适度发展旅游业 | 第63-64页 |
| ·正确引导公众参与 | 第64-65页 |
| ·重塑村镇文化氛围 | 第65页 |
| ·将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纳入良性循环轨道 | 第65-66页 |
| 小结 | 第66-67页 |
| 第五章 实例研究――山西省张壁村保护规划实践 | 第67-81页 |
| ·张壁历史文化名村的历史渊源 | 第68-70页 |
| ·历史沿革 | 第68页 |
| ·文化价值 | 第68-70页 |
| ·张壁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现状 | 第70-74页 |
| ·古建筑保护现状 | 第70-72页 |
| ·历史环境保护现状 | 第72-73页 |
| ·旅游资源发展现状 | 第73-74页 |
| ·基础设施现状 | 第74页 |
| ·张壁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与实施 | 第74-80页 |
| ·保护规划原则 | 第74-75页 |
| ·保护规划目标 | 第75页 |
| ·保护规划重点 | 第75-79页 |
| ·旅游规划重点 | 第79-80页 |
| 小结 | 第80-81页 |
| 结束语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85-86页 |
| 附录1 第一二批历史文化村镇名单 | 第86-88页 |
| 附录2 张壁古堡保护规划部分图纸 | 第88-98页 |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