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概述 | 第11页 |
·聚酮简介 | 第11-16页 |
·聚酮的结构 | 第11-12页 |
·聚酮的化学性质 | 第12-14页 |
·缩聚化反应 | 第12页 |
·与伯胺反应 | 第12-13页 |
·氧化反应 | 第13页 |
·还原反应 | 第13页 |
·磺化反应 | 第13页 |
·卤化反应 | 第13页 |
·脱水反应 | 第13-14页 |
·聚酮的物理性能 | 第14页 |
·耐磨性 | 第14页 |
·阻燃性 | 第14页 |
·耐低温冲击性 | 第14页 |
·耐热性 | 第14页 |
·成型加工性 | 第14页 |
·聚酮的稳定性 | 第14-15页 |
·热稳定性 | 第14-15页 |
·耐紫外线稳定性 | 第15页 |
·稳定结晶度 | 第15页 |
·聚酮的光降解性能 | 第15页 |
·聚酮的改性 | 第15-16页 |
·共聚改性 | 第15-16页 |
·共混改性 | 第16页 |
·聚酮的用途 | 第16-18页 |
·共聚物 | 第16-17页 |
·聚酮共混物、复合膜 | 第17页 |
·聚酮改性PVC | 第17页 |
·增强聚酮 | 第17页 |
·阻燃聚酮 | 第17-18页 |
·复合膜 | 第18页 |
·聚酮研究的发展过程 | 第18-19页 |
·催化体系的发展过程 | 第19-21页 |
·过渡金属化合物 | 第19-20页 |
·双齿配体 | 第20页 |
·强酸及其阴离子 | 第20页 |
·氧化剂 | 第20页 |
·溶剂 | 第20-21页 |
·高分子催化剂 | 第21-24页 |
·高分子催化剂的分类 | 第21-23页 |
·高分子负载金属络合物催化剂 | 第21-22页 |
·可溶性高分子金属络合物催化剂 | 第22页 |
·高分子保护胶态金属催化剂 | 第22页 |
·模板聚合物催化剂 | 第22页 |
·表面有机金属催化剂 | 第22页 |
·高分子稀土催化剂 | 第22-23页 |
·超临界相分离催化剂 | 第23页 |
·交联聚苯乙烯高分子载体 | 第23-24页 |
·带有功能性基团的单体的聚合 | 第23页 |
·带有功能性基团的小分子与高分子骨架的结合 | 第23页 |
·功能性小分子通过聚合包埋与高分子材料结合 | 第23-24页 |
·树脂负载钯催化剂 | 第24-25页 |
·载体的选择 | 第24页 |
·活性组分的分布 | 第24-25页 |
·树脂负载型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25页 |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聚丙烯腈树脂负载钯催化剂合成聚酮 | 第27-45页 |
·引言 | 第27页 |
·实验部分 | 第27-30页 |
·实验原料 | 第27-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原料精制 | 第28页 |
·聚丙烯腈微球制备 | 第28页 |
·对甲苯磺酸铜的制备 | 第28页 |
·钯负载催化剂的制备 | 第28-29页 |
·共聚反应 | 第29页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9-30页 |
·聚丙烯腈树脂的红外光谱测试 | 第29页 |
·负载催化剂表面、切面形态测试及能谱分析 | 第29-30页 |
·共聚物的表征 | 第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42页 |
·聚丙烯腈/二乙烯基苯树脂微球聚合工艺的研究 | 第30-33页 |
·树脂微球聚合方法的选择 | 第30页 |
·单体用量对聚合的影响 | 第30-31页 |
·分散剂用量对聚合的影响 | 第31页 |
·其他影响因素 | 第31-33页 |
·负载催化剂及共聚物的表征 | 第33-38页 |
·树脂微球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3-34页 |
·树脂微球催化剂的电镜分析 | 第34-36页 |
·聚合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6-37页 |
·聚合产物热性能的测试 | 第37-38页 |
·树脂负载钯催化体系的催化效果研究 | 第38-42页 |
·树脂负载量对共聚反应产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树脂用量对共聚反应产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2,2’-联吡啶用量对聚酮产量的影响 | 第40页 |
·对苯醌的用量对体系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反应时间对聚合的影响 | 第41-42页 |
·树脂负载钯催化体系的重复使用性能研究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功能化聚苯乙烯树脂负载钯催化剂在聚酮中的应用 | 第45-59页 |
·引言 | 第45页 |
·实验部分 | 第45-49页 |
·原料 | 第45-46页 |
·试剂除水 | 第46页 |
·聚苯乙烯树脂微球的制备 | 第46页 |
·溴化聚苯乙烯树脂的制备 | 第46-47页 |
·锂化聚苯乙烯树脂的制备 | 第47页 |
·锂化聚苯乙烯树脂交联2,2’-联吡啶 | 第47-48页 |
·钯负载催化剂的制备 | 第48页 |
·共聚反应 | 第48页 |
·催化剂与共聚物的表征 | 第48-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7页 |
·负载催化剂及共聚物的表征 | 第49-53页 |
·负载催化剂的表征 | 第49-51页 |
·共聚产物的红外表征 | 第51-52页 |
·共聚产物的热性能测试 | 第52-53页 |
·树脂负载钯催化体系的催化效果研究 | 第53-56页 |
·树脂负载量对共聚反应产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对甲苯磺酸用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对苯醌用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55页 |
·反应时间对聚合的影响 | 第55-56页 |
·树脂负载钯催化体系的重复使用性能研究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第五章 钯催化一氧化碳和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研究 | 第59-66页 |
·引言 | 第59页 |
·实验部分 | 第59-61页 |
·实验原料 | 第59-60页 |
·共聚物制备 | 第60页 |
·原料的精制 | 第60页 |
·共聚反应 | 第60页 |
·催化活性R的计算 | 第60页 |
·共聚物的表征 | 第60-6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1-65页 |
·共聚物的表征 | 第61-63页 |
·共聚物的红外图 | 第61-62页 |
·共聚物的核磁图 | 第62-63页 |
·共聚物热性能的测试 | 第63-65页 |
·氮气气氛等速升温DSC的测试 | 第63-64页 |
·聚酮热降解性能测试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