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千烟洲人工针叶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引言 | 第8-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2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 第12-32页 |
| ·陆地生态系统碳研究 | 第12-19页 |
|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方法 | 第19-24页 |
| ·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 | 第24-31页 |
| ·森林碳循环研究的关键问题 | 第31-32页 |
| 3 研究区概况 | 第32-38页 |
| ·千烟洲试验站概况 | 第32-33页 |
| ·气候与水文 | 第33-35页 |
| ·地形与土壤 | 第35-36页 |
|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 第36-38页 |
| 4 研究方法 | 第38-54页 |
| ·通量观测法与数据处理 | 第39-46页 |
| ·生物量法 | 第46-54页 |
| 5 结果与分析 | 第54-106页 |
| ·基于涡度相关技术的人工林碳收支与环境因子影响 | 第54-72页 |
| ·人工针叶林生物量与生产力 | 第72-86页 |
| ·千烟洲人工针叶林碳贮量及碳汇能力 | 第86-103页 |
| ·用△C 验证NEE | 第103-106页 |
| 6 结论 | 第106-109页 |
| ·千烟洲人工针叶林生物量与生产力 | 第106页 |
| ·千烟洲人工针叶林含碳率分布特点 | 第106页 |
| ·千烟洲人工针叶林碳库分布与碳汇能力 | 第106-107页 |
| ·涡度相关技术测定的生态系统年净贮碳量 | 第107-108页 |
| ·千烟洲人工针叶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 | 第108-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21页 |
| 个人简介 | 第121-122页 |
| 导师简介 | 第122-124页 |
| 致谢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