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弊审计理论结构研究
1 引言 | 第1-20页 |
·研究背景与动机 | 第14-15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舞弊成因理论 | 第15-16页 |
·舞弊审计的责任 | 第16页 |
·舞弊防范理论 | 第16页 |
·舞弊审计技术研究 | 第16-17页 |
·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成果 | 第17-18页 |
·小结 | 第18页 |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研究创新 | 第19页 |
·研究不足 | 第19-20页 |
2 舞弊审计理论结构的构建 | 第20-25页 |
·舞弊审计理论与审计理论的关系 | 第20-21页 |
·舞弊审计理论与审计理论的联系 | 第20-21页 |
·舞弊审计理论与审计理论的区别 | 第21页 |
·舞弊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 第21-25页 |
·舞弊审计理论结构的基本框架 | 第22-23页 |
·舞弊审计理论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 第23-25页 |
3 舞弊审计环境 | 第25-30页 |
·舞弊审计环境的含义 | 第25页 |
·研究舞弊审计环境的视角 | 第25页 |
·舞弊审计环境对舞弊审计的影响 | 第25-30页 |
·经济环境 | 第26-27页 |
·政治环境 | 第27-28页 |
·法律环境 | 第28-29页 |
·文化环境 | 第29-30页 |
4 舞弊审计的本质、目标和假设 | 第30-40页 |
·舞弊审计的本质 | 第30-31页 |
·舞弊审计的目标 | 第31-35页 |
·影响舞弊审计目标的因素 | 第32-34页 |
·舞弊审计目标的定位 | 第34-35页 |
·舞弊审计假设 | 第35-40页 |
·舞弊审计假设的含义和特点 | 第35-37页 |
·舞弊审计假设体系 | 第37-40页 |
5 舞弊审计责任 | 第40-52页 |
·舞弊审计职业责任 | 第40-48页 |
·舞弊审计职业责任主体 | 第40-45页 |
·舞弊审计职业责任的范围 | 第45-47页 |
·舞弊审计职业责任的对象 | 第47-48页 |
·舞弊审计的法律责任 | 第48-52页 |
·舞弊审计的民事责任 | 第48-49页 |
·舞弊审计的刑事责任 | 第49-50页 |
·法律责任对舞弊审计效果的影响 | 第50-52页 |
6 舞弊审计的识别、侦查与报告 | 第52-64页 |
·舞弊审计的识别与侦查 | 第52-61页 |
·舞弊审计方法的特点 | 第52-55页 |
·常用的舞弊审计方法 | 第55-57页 |
·舞弊审计程序 | 第57-61页 |
·舞弊审计报告 | 第61-64页 |
·舞弊审计报告的特点 | 第61-62页 |
·舞弊审计报告的框架 | 第62页 |
·舞弊审计报告的编制程序 | 第62-64页 |
7 舞弊审计原则和准则 | 第64-69页 |
·舞弊审计原则 | 第64-65页 |
·公正性原则 | 第64页 |
·客观性原则 | 第64页 |
·独立性原则 | 第64页 |
·经济性原则 | 第64-65页 |
·谨慎性原则 | 第65页 |
·充分怀疑原则 | 第65页 |
·舞弊审计准则 | 第65-69页 |
·舞弊审计准则与舞弊审计原则的关系 | 第65-66页 |
·西方舞弊审计准则现状及启示 | 第66-67页 |
·对改进我国舞弊审计准则的建议 | 第67-69页 |
结束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