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史、文学思想史论文

台湾现代文学史稿(1923-1949)

内容提要第1-3页
英文摘要第3-9页
引论第9-23页
 一、本课题领域的学术史回顾第9-13页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3-15页
 三、本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第15-19页
 四、本论文的基本结构及框架第19-23页
上篇 台湾现代文学史的日据时段(1923.1.1-1945.8.15)第23-219页
 第一编 文学的外围:周边文化中的边缘书写第24-60页
  第一章 日据时期台湾现代文学史背景第24-47页
   第一节 日据时期的台湾社会概况第24-31页
   第二节 文学社团、流派及与之关联的报刊第31-43页
   第三节 文学周边的中华文化民间薪传第43-47页
  第二章 离岛写作与归岸之响第47-58页
   第一节 概述第47-48页
    一、离岛写作——“流散美学”(Diaspora aesthetic)现象第47页
    二、陆、岛文化人的同声相应第47-48页
   第二节 离台内渡写作第48-53页
    一、台湾作家的内渡写作第48-52页
    二、民间书写的内渡第52-53页
   第三节 离台赴日写作第53-54页
   第四节 台湾作家及民间艺人在其他国家、地区的写作第54-55页
   第五节 岛外文化人的台湾题材写作及对台交流第55-58页
  第一编小结 映摄中华文化意涵的台湾现代文学外围书写第58-60页
 第二编 文学的内部:语言暴政下的痛苦言说第60-208页
  第三章 日据时段的台湾现代文言作品第60-100页
   第一节 概述第60-71页
    一、文言诗歌发展脉络第62-66页
    二、文言散文发展脉络第66-67页
    三、文言小说、戏剧等的产生与发展第67-69页
    四、文言楹联第69-71页
   第二节 赖和与陈虚谷、杨守愚等人的文言创作第71-80页
   第三节 吴浊流与叶荣钟等人的文言创作第80-84页
   第四节 连横等人的文言创作第84-90页
    一、连横、洪弃生、林幼春、胡殿鹏第84-86页
    二、王松、施天鹤第86-89页
    三、蔡惠如、谢星楼、庄嵩、张汉、黄赞钧、黄水沛第89-90页
   第五节 石中英、黄金川等女性文言诗人第90-100页
  第四章 日据时段的国语(白话)文学第100-131页
   第一节 概述第100-107页
    一、国语(白话)文学生长脉络第100-101页
    二、国语(白话)新诗源流第101-102页
    三、国语(白话)小说创作第102-104页
    四、国语(白话)散文创作第104-105页
    五、戏剧、文学评论等其它国语(白话)文学形式第105-107页
   第二节 赖和、杨守愚、周定山等人的国语(白话)文学创作第107-122页
   第三节 张我军与杨云萍等人的国语(白话)文学创作第122-128页
   第四节 吴漫沙等人的通俗国语(白话)文学创作第128-131页
  第五章 日据时段的台湾现代日语文学第131-165页
   第一节 概述第131-143页
    一、日语诗歌创作发展脉络第132-136页
    二、日语小说创作发展脉络第136-141页
    三、日语散文、戏剧等其它文学形式发展脉络第141-143页
   第二节 杨逵、吕赫若、龙瑛宗、张文环、翁闹等人的日语作品第143-152页
   第三节 杨炽昌、张彦勋、吴新荣、王白渊、陈奇云等日语诗人第152-158页
   第四节 吴浊流、叶荣钟、杨云萍等人的日语创作第158-161页
   第五节 女性作家及其日语通俗文学创作第161-165页
  第六章 日据时段的台湾现代方言文学第165-195页
   第一节 概述第165-174页
    一、台湾方言之源流及其分布概况第165-166页
    二、方言歌诗、口传民间故事、传说、谜猜等民间文学形式发展脉络第166-169页
    三、方言小说发展脉络第169-170页
    四、方言戏曲、散文、戏剧及其他文学形式发展脉络第170-173页
    五、闽南语流行歌第173-174页
   第二节 方言歌谣(含少数民族的歌诗)第174-178页
   第三节 闽南语流行歌、报告文学等通俗文学创作第178-186页
   第四节 台湾民间方言戏曲第186-195页
    一、日据时段台湾现代民间方言戏曲的发展第186-188页
    二、歌仔和歌仔册第188-193页
    三、歌仔册个案抽样析赏——《金快运河记新歌》第193-195页
  第七章 日据时段的台湾现代翻译文学第195-203页
   第一节 概述第195-198页
   第二节 张我军的日文中译第198-201页
   第三节 黄宗葵、刘顽椿、吴守礼等的中文日译第201-203页
  第二编小结:语言转换、文化隐喻与韧性抗争第203-208页
 第三编 文学内外的纠葛第208-219页
  第八章 各种文艺思想的交锋第208-219页
   第一节 概述第208-209页
   第二节 新旧文学论战沿革及意义第209-213页
   第三节 乡土文学和台湾话文论战沿革及意义第213-214页
   第四节 大众及左翼文艺的倡导第214-215页
   第五节 台湾作家与来台日本人的文学论战第215-219页
下篇 光复初期台湾现代文学(1945.8.16-1949.5)第219-308页
 第一编 文学的外围:光复之喜与恶政之怨第220-245页
  第九章 光复初期台湾现代文学史背景第220-232页
   第一节 光复初期的台湾社会概况第220-223页
   第二节 光复初期的台湾文学社团与相关报刊第223-227页
   第三节 融汇于中华文化主流的光复初期台湾文学周边文化第227-232页
  第十章 彼岸之念与此岸之思第232-243页
   第一节 概述第232-233页
   第二节 在大陆的台湾文化人和在台湾的大陆文化人第233-235页
    一、台湾文化人在大陆第233页
    二、大陆文化人在台湾第233-235页
   第三节 范泉、《文艺春秋》与光复初期台湾现代文学之关联第235-243页
  第一编小结:光复初期庶民写作和官方意识形态:融合—分流—交织第243-245页
 第二编 文学的内部:回归的欢喜与转换的阵痛第245-298页
  第十一章 光复初期台湾文言文学第245-253页
   第一节 概述第245-247页
   第二节 光复初期台湾现代文言诗歌第247-249页
   第三节 光复初期台湾现代文言散文第249-253页
  第十二章 光复初期国语(白话)文学第253-274页
   第一节 概述:光复初期国语(白话)文学的复苏第253-261页
    一、创作用语由日文向中文转换的困难与适应第253-255页
    二、两岸国语(白话)文学的汇流第255-259页
    三、光复初期国语(白话)文学创作概况第259-261页
   第二节 光复初期的国语运动第261-267页
   第三节 光复初期的国语(白话)小说家第267-274页
    一、钟理和第267-268页
    二、吕赫若、周青第268-270页
    三、欧坦生和杨梦周的小说创作第270-274页
  第十三章 光复初期台湾日语文学第274-283页
   第一节 概述第274-275页
   第二节 光复初期的日语小说创作第275-278页
    一、吴浊流第275-277页
    二、杨逵等小说作家第277-278页
   第三节光复初期的日语诗歌创作第278-283页
    一、光复初期台湾女性作家的日语诗歌第278-279页
    二、陈千武及银铃会诸诗人的日语诗歌第279-283页
  第十四章 光复初期台湾方言文学第283-290页
   第一节 概述第283-284页
   第二节 光复初期的闽南语流行歌第284-290页
  第十五章 光复初期台湾现代翻译文学第290-296页
   第一节 概述第290-292页
   第二节 许寿裳、黎烈文等的翻译文学活动第292-296页
  下篇第二编小结:语言转换的艺术与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第296-298页
 第三编 文学内部的论议与文学外部的纷扰第298-308页
  第十六章 光复初期的文艺争鸣第298-308页
   第一节 光复初期文学论议的起因及其范围第298-301页
   第二节 关于台湾新文学诸问题的讨论第301-308页
    一、《新生报》“桥”副刊上关于台湾文学方向的论议第301-304页
    二、《台湾文化》对两岸新文学传统的兼容第304-305页
    三、论议的结果——促使两岸文学汇流的进步现实主义第305-308页
结论 台湾现代文学:语言转换中的中华文化脉搏第308-317页
参考文献第317-325页
中文摘要第325-328页
致谢第328-329页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第329页

论文共3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IGF-1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研究
下一篇:四川航天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