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5页 |
1 绪论 | 第15-28页 |
·茴香的概况 | 第15-19页 |
·茴香的历史与分布 | 第15-16页 |
·茴香的别名 | 第16-17页 |
·茴香的生物学特性 | 第17页 |
·茴香的分类 | 第17-18页 |
·茴香的栽培 | 第18页 |
·茴香的功效与利用 | 第18-19页 |
·茴香精油及其利用 | 第19-22页 |
·茴香精油概况 | 第19-20页 |
·茴香精油的应用 | 第20-22页 |
·影响茴香精油含量和组分的因素 | 第22-25页 |
·我国茴香科研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8页 |
2 茴香不同器官精油含量与组分 | 第28-3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植物材料及来源 | 第28页 |
·精油的提取与定量 | 第28页 |
·精油成分分析 | 第28-29页 |
·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不同器官精油和碳、氮含量 | 第29-30页 |
·不同器官精油组分比较 | 第30-33页 |
·讨论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茴香发育与精油含量和组分变化 | 第35-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页 |
·植物材料及来源 | 第35页 |
·精油的提取与定量 | 第35页 |
·精油成分分析 | 第35页 |
·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7页 |
·茴香生长发育与精油含量变化 | 第35-37页 |
·茴香不同生育阶段生理指标变化 | 第37-38页 |
·不同生育阶段精油组分的变化 | 第38-43页 |
·不同发育阶段茴香种子横纵径、千粒重和精油含量变化 | 第43-44页 |
·不同生育阶段茴香种子精油组分的比较 | 第44-47页 |
·讨论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不同产地和来源茴香精油含量及组分 | 第49-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页 |
·植物材料及来源 | 第49页 |
·仪器与药品 | 第49页 |
·精油的提取与定量 | 第49页 |
·精油成分分析 | 第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4页 |
·不同产地来源茴香果实精油含量及其商品品质 | 第49-50页 |
·不同产地来源茴香果实精油组分比较 | 第50-54页 |
·讨论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5 光照强度对茴香精油含量和组分的影响 | 第56-6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植物材料及处理 | 第56页 |
·形态及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56页 |
·精油的提取与定量 | 第56-57页 |
·精油成分分析 | 第5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1页 |
·光照强度处理对茴香形态的影响 | 第57页 |
·光照强度处理对茴香精油含量、产量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57-59页 |
·光照强度处理对茴香精油组分的影响 | 第59-61页 |
·讨论 | 第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6 光照长度对茴香精油含量和组分的影晌 | 第63-7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3-64页 |
·植物材料及处理 | 第63页 |
·精油的提取与定量 | 第63页 |
·精油成分分析 | 第63页 |
·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63-6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4-69页 |
·光照长度处理对茴香形态的影响 | 第64页 |
·光照长度处理对茴香精油含量、产量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64-66页 |
·光照长度处理对茴香精油组分的影响 | 第66-69页 |
·讨论 | 第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7 土壤含水量对茴香精油含量和组分的影晌 | 第71-7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1-72页 |
·植物材料及处理 | 第71-72页 |
·精油的提取与定量 | 第72页 |
·精油成分分析 | 第72页 |
·其它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7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2-77页 |
·土壤含水量对茴香形态的影响 | 第72-73页 |
·土壤含水量对茴香精油含量、产量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73-74页 |
·土壤含水量对茴香精油组分的影响 | 第74-77页 |
·讨论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8 CO_2浓度对茴香精油含量和组分的影响 | 第79-8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9-80页 |
·植物材料及处理 | 第79-80页 |
·精油的提取与定量 | 第80页 |
·精油成分分析 | 第80页 |
·其它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8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0-85页 |
·CO_2浓度处理对茴香形态的影响 | 第80页 |
·CO_2浓度处理对茴香精油含量、产量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80-82页 |
·CO_2浓度处理对茴香精油组分的影响 | 第82-85页 |
·讨论 | 第85-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9 氮、磷、钾浓度对茴香精油含量和组分的影响 | 第87-10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7-88页 |
·植物材料及来源 | 第87页 |
·形态及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87-88页 |
·精油的提取与定量 | 第88页 |
·精油成分分析 | 第8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8-106页 |
·氮、磷、钾浓度对茴香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88-90页 |
·氮、磷、钾浓度对茴香精油含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90-93页 |
·氮、磷、钾浓度对茴香精油组分的影响 | 第93-105页 |
·精油含量、产量、主要成分含量及生理指标的相关分析 | 第105-106页 |
·讨论 | 第106-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结论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0页 |
附录 | 第120-12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131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