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汽车覆盖件成形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回弹模拟研究概况 | 第18-22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汽车覆盖件成形弹塑性理论基础 | 第23-34页 |
·引言 | 第23-24页 |
·本构方程遵循的一般准则 | 第24-26页 |
·屈服准则 | 第26-32页 |
·屈雷斯卡屈服准则 | 第26-27页 |
·米塞斯屈服准则 | 第27-28页 |
·材料的各向异性屈服函数 | 第28-32页 |
1. Hill二次屈服函数 | 第28-30页 |
2. Gotoh四次屈服函数 | 第30页 |
3. Barlat-Lian屈服函数 | 第30-31页 |
4. Barlat六参量屈服函数 | 第31-32页 |
·加卸载准则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汽车覆盖件的有限元模型分析 | 第34-48页 |
·有限元基本概念 | 第34-35页 |
·空间拟弯曲膜单元模型 | 第35-41页 |
·空间膜单元组几何关系 | 第35-36页 |
·膜单元组弯曲理论 | 第36-40页 |
·结点内力计算 | 第40-41页 |
·BT壳单元有限元模型 | 第41-47页 |
·坐标系和运动学描述 | 第41-43页 |
·变形率、应力率和等效结点内力的描述 | 第43-45页 |
·单元平衡方程 | 第45-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汽车覆盖件成形过程中的回弹影响因素分析 | 第48-64页 |
·影响回弹的材料特性(尤其是高强度材料) | 第48-57页 |
·材料特性曲线 | 第49-52页 |
·特性值确定 | 第52-53页 |
·材料描述 | 第53-55页 |
·变形特性 | 第55-57页 |
·断裂时的延伸率 | 第55页 |
·屈服极限和拉伸强度 | 第55-56页 |
·弹性模量E | 第56页 |
·n值 | 第56页 |
·r值 | 第56页 |
·成形极限曲线 | 第56-57页 |
·影响回弹的机械因素 | 第57-62页 |
·凸模圆角半径 | 第58-59页 |
·拉伸间隙 | 第59页 |
·凹模半径 | 第59-60页 |
·压边圈压力 | 第60-61页 |
·拉延筋 | 第61-62页 |
·毛坯剪切力 | 第62页 |
·摩擦与润滑 | 第62页 |
·失效和缺陷模式 | 第62-63页 |
·缩孔 | 第62页 |
·尺寸偏差 | 第62-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高强度材料成形过程的实验研究 | 第64-82页 |
·实验零件 | 第64-67页 |
·使用特征 | 第65-66页 |
·材料特性 | 第66-67页 |
·原型样件模具实验 | 第67-70页 |
·借助于可视塑性法的应变分析 | 第70-74页 |
·方法描述 | 第70-71页 |
·方法实施 | 第71-73页 |
·结果分析 | 第73-74页 |
·超声波厚度测试 | 第74-75页 |
·几何学测量 | 第75-81页 |
·用卷尺和折尺测量样件 | 第75-78页 |
·借助于数字化测量 | 第78-81页 |
·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汽车覆盖件成形的回弹仿真分析 | 第82-110页 |
·仿真系统KMAS | 第82-85页 |
·拉延过程中的显式算法 | 第82-84页 |
·回弹的隐式算法 | 第84-85页 |
·仿真流程 | 第85-86页 |
·拉延过程仿真与实际对比 | 第86-89页 |
·拉延件厚度和拉延件几何尺寸优化 | 第89-94页 |
·回弹仿真 | 第94-104页 |
·仿真流程的参数变化 | 第94-100页 |
·模具网格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零件网格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元素表达方式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影响因素总结 | 第104页 |
·回弹仿真结果与实际对比评价 | 第104-109页 |
·结果评价 | 第104-109页 |
·参数优化 | 第109页 |
·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七章 回弹补偿的方法研究 | 第110-134页 |
·回弹补偿分析 | 第110-114页 |
·回弹补偿原理 | 第110-111页 |
·模具表面几何补偿 | 第111-113页 |
·预先弹性法 | 第113-114页 |
·补偿因子法研究 | 第114-118页 |
·零件实例分析 | 第118-124页 |
·定位 | 第118页 |
·补偿的模具部分分配 | 第118-119页 |
·补偿因子选择 | 第119-124页 |
·带补偿模具的变形仿真 | 第124-126页 |
·板坯拉伸与厚度改变 | 第125页 |
·补偿之后的回弹区域对比 | 第125-126页 |
·基于仿真零件的回弹补偿 | 第126-129页 |
·全部补偿 | 第126-128页 |
·局部补偿 | 第128-129页 |
·基于实际零件的回弹补偿 | 第129-132页 |
·小结 | 第132-134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3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3-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
摘要 | 第145-147页 |
ABSTRACT | 第147-150页 |
附录 | 第150-209页 |
附录A:ARGUS变形分析结果 | 第151-160页 |
附录B:超声波无损检测图示 | 第160-167页 |
附录C:不同拉延阶段尺寸分析 | 第167-173页 |
附录D:ARGUS/无损检测/KMAS板坯厚度减少对比 | 第173-178页 |
附录E:回弹结果评价截面 | 第178-185页 |
附录F:不同参数的影响分析 | 第185-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