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1 引言 | 第11-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政策背景 | 第11页 |
| ·实践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4-16页 |
| ·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 | 第14-15页 |
| ·土地潜力评价的研究 | 第15页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 | 第15-16页 |
|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可能的创新 | 第16-20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 ·主要内容 | 第17页 |
| ·可能的创新 | 第17-20页 |
| 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 第20-25页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内涵 | 第20-21页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定义与内涵 | 第20页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 | 第20-21页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 第21页 |
| ·理论依据 | 第21-25页 |
| ·区位理论 | 第21-22页 |
| ·地租理论 | 第22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页 |
| ·土地报酬规律理论 | 第22-23页 |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3-25页 |
| 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 第25-40页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宏观评价 | 第25-34页 |
| ·评价的基本思路 | 第25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5-30页 |
| ·标准值的确定 | 第30-31页 |
| ·评价因子权重值的确定 | 第31-34页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微观评价 | 第34-40页 |
| ·土地潜力的分类 | 第34-35页 |
| ·评价单元的确定 | 第35-36页 |
| ·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36-37页 |
| ·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7-39页 |
| ·评价结果的确定 | 第39-40页 |
| 4 长春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宏观评价分析 | 第40-58页 |
| ·长春市土地利用现状 | 第40-42页 |
| ·长春市概况 | 第40-41页 |
| ·长春市辖区宏观评价各指标计算 | 第41-42页 |
| ·长春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 | 第42-51页 |
| ·合理值的计算 | 第42-47页 |
| ·合理值的确定 | 第47页 |
| ·指标权重值计算过程 | 第47-50页 |
| ·集约化指数计算 | 第50-51页 |
| ·长春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多城市对比分析与评价 | 第51-55页 |
| ·指标的选取 | 第51-53页 |
| ·合理值的确定 | 第53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3页 |
| ·指标因子得分的计算 | 第53-55页 |
| ·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 ·各项指标评价 | 第55-56页 |
| ·综合评价 | 第56页 |
| ·宏观评价的基本结论 | 第56-58页 |
| 5 长春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微观评价分析 | 第58-71页 |
| ·长春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结构 | 第58-59页 |
| ·中心城区微观评价标准值的确定 | 第59-63页 |
| ·潜力分值分级标准 | 第59-60页 |
| ·住宅用地评价体系及标准的确定 | 第60-61页 |
| ·商服用地评价体系及标准的确定 | 第61-62页 |
| ·工矿仓储用地评价体系及标准的确定 | 第62-63页 |
| ·潜力评价结果 | 第63-68页 |
| ·潜力评价的计算 | 第63页 |
| ·住宅用地潜力评价结果 | 第63-64页 |
| ·商服用地潜力评价结果 | 第64页 |
| ·工矿仓储用地潜力评价结果 | 第64-65页 |
|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微观评价结果 | 第65页 |
| ·微观评价结果潜力测算 | 第65-68页 |
| ·结果分析 | 第68-69页 |
| ·住宅用地分析 | 第68-69页 |
| ·商服用地分析 | 第69页 |
| ·工矿仓储用地分析 | 第69页 |
| ·闲置用地分析 | 第69页 |
| ·微观评价的基本结论 | 第69-71页 |
| 6 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 | 第71-76页 |
| ·加快城市立体式开发,提高城市空间利用强度 | 第71页 |
| ·完善土地储备供应机制,积极推进城市土地整理 | 第71-72页 |
| ·做好两个规划,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效益 | 第72页 |
| ·建立和实行用地准入制度和奖励制度,保障城市用地的理性发展 | 第72-73页 |
| ·加强建设用地的全程管理,促进土地高效利用 | 第73-76页 |
| ·依法实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从源头上把好节约用地关 | 第73-74页 |
| ·依照法定审批程序和批准权限,从严从紧把好用地审批关 | 第74-75页 |
| ·加强项目用地监督检查,维护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合法权益 | 第75页 |
| ·抓好三个“结合”,切实做好建设用地全程管理 | 第75-76页 |
| 7 结语 | 第76-78页 |
| ·评价结论 | 第76页 |
| ·进一步展望 | 第76-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附录 | 第7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