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性说明 | 第1-4页 |
摘要 | 第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第10-11页 |
·缘起 | 第10-11页 |
·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的背景与范围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本文研究范围 | 第12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居住小区 | 第12-13页 |
·社区 | 第13页 |
·城市型社区 | 第13-14页 |
·街道 | 第14页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4-18页 |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第2章 我国居住小区规划模式研究 | 第18-33页 |
·我国居住小区建设现状 | 第19页 |
·居住小区模式的发展沿革 | 第19-20页 |
·我国居住小区实例分析 | 第20-24页 |
·上海曲阳新村居住区 | 第20-22页 |
·北京恩济里小区 | 第22-23页 |
·上海三林苑居住小区 | 第23-24页 |
·居住小区模式的问题分析 | 第24-30页 |
·理论来源 | 第24-25页 |
·弊端 | 第25-27页 |
·城市形态的综合分析 | 第27-30页 |
·小区模式的突破与新城市主义的借鉴 | 第30-33页 |
·新城市主义与我国基本国情 | 第31-32页 |
·以新城市主义指导社区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 第32-33页 |
第3章 美国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理论及其实践研究 | 第33-51页 |
·美国新城市主义产生的背景 | 第34-35页 |
·美国的城市郊区化 | 第34页 |
·美国城市郊区化所面临的危机 | 第34页 |
·城市生活主义的回归 | 第34页 |
·传统的价值观 | 第34页 |
·新的价值观:可持续的城市和生态社区 | 第34-35页 |
·什么是新城市主义 | 第35-39页 |
·传统邻里开发模式(TND) | 第35-38页 |
·公交导向开发模式(TOD) | 第38-39页 |
·美国新城市主义社区实践 | 第39-43页 |
·Seaside Walton County,Florida(海滨城) | 第39-40页 |
·Laguna West,Sacramento,California(西拉古纳城) | 第40-42页 |
·Kentland,Gaithersburg,Maryland(肯特兰镇) | 第42-43页 |
·新城市主义社区设计原则 | 第43-46页 |
·邻里社区印象 | 第43-44页 |
·新城市主义基本原则 | 第44-45页 |
·新城市主义详细导则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51页 |
·新城市主义的生态思想 | 第46-49页 |
·新城市主义的现实意义 | 第49-51页 |
第4章 我国新城市主义社区实践研究 | 第51-62页 |
·试图解决的问题及其对策 | 第52-54页 |
·我国城市环境和社区建设中有待新城市主义解决的问题 | 第52页 |
·我国新城市主义实践采取的对策 | 第52-54页 |
·规划实例的描述型研究 | 第54-58页 |
·深圳万科四季花城 | 第54-55页 |
·上海春申万科城 | 第55-57页 |
·天津万科水晶城 | 第57-58页 |
·城市形态的综合分析 | 第58-62页 |
·社区规划中对于公共空间的重新认识 | 第58-59页 |
·道路系统对于混合网络结构的探索 | 第59-60页 |
·适宜居住性街道空间的回归 | 第60-62页 |
第5章 规划模式的综合比较研究 | 第62-75页 |
·道路系统 | 第63-67页 |
·实例选取 | 第63-64页 |
·参数评定 | 第64-67页 |
·社区中心/公共空间系统 | 第67-70页 |
·街道空间 | 第70-74页 |
·街道断面 | 第70-72页 |
·街道界面 | 第72-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6章 我国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导则综述 | 第75-85页 |
·尺度合适的社区邻里,建立开放空间系统模型 | 第76-78页 |
·邻里尺度 | 第76页 |
·社区内部公共空间系统研究 | 第76-78页 |
·社区开放空间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78页 |
·适宜步行的地块尺度,建立混合网络的道路系统 | 第78-80页 |
·地块尺度 | 第78-79页 |
·道路系统框架 | 第79-80页 |
·塑造城市型可居住性街道空间 | 第80-85页 |
·人车共存的街道空间 | 第81页 |
·道路系统中多种交通措施的应用 | 第81-82页 |
·街道断面的设计 | 第82-85页 |
附录一: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附录二:图片目录(含表格)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使用说明授权书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