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7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研究港口竞争力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客观要求 | 第12-13页 |
·国际集装箱运输格局的变化加剧了港口竞争 | 第13页 |
·现代港口功能的拓展,使港口竞争范围扩大 | 第13-14页 |
·港口城市的发展战略的实现需要增强港口竞争力 | 第14-15页 |
·本文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集装箱港口竞争力概述 | 第17-21页 |
·集装箱港口分类 | 第17-18页 |
·集装箱枢纽港 | 第17页 |
·集装箱干线港 | 第17页 |
·集装箱支线港 | 第17-18页 |
·集装箱喂给港 | 第18页 |
·集装箱港口竞争 | 第18-19页 |
·集装箱港口竞争的动因 | 第18页 |
·集装箱港口竞争的分类 | 第18-19页 |
·集装箱港口竞争力 | 第19-21页 |
·集装箱港口竞争力内涵 | 第19-20页 |
·集装箱港口竞争力的特点 | 第20-21页 |
第3章 集装箱港口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21-36页 |
·集装箱港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第21-25页 |
·港口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 第21-22页 |
·港口经营环境 | 第22-23页 |
·港口的管理状况 | 第23-24页 |
·港口的基础设施 | 第24页 |
·航运状况 | 第24-25页 |
·集装箱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5-33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 | 第25-26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选择 | 第26-28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分析 | 第28-30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确立 | 第30-33页 |
·集装箱港口竞争力评价模型的运行 | 第33-36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模型的评价 | 第34-35页 |
·模型的结果判断 | 第35-36页 |
第4章 上海集装箱码头竞争力评价 | 第36-56页 |
·世界集装箱港口竞争态势 | 第36-37页 |
·中国港口发展现状 | 第37-38页 |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港口现状分析 | 第38-42页 |
·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分析 | 第38-39页 |
·经营环境分析 | 第39-40页 |
·管理状况与基础设施状况分析 | 第40-41页 |
·航运状况 | 第41-42页 |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港口竞争力评价 | 第42-56页 |
·评价对象的选择 | 第42-43页 |
·数据资料的搜集 | 第43-49页 |
·评价模型的运行 | 第49-51页 |
·评价结果的分析 | 第51-56页 |
第5章 提高上海集装箱港口竞争力的主要建议 | 第56-63页 |
·改善港口自然条件与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议 | 第56页 |
·集装箱深水港是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 | 第56页 |
·改善港口经营环境的建议 | 第56-57页 |
·协调发展,优势互补 | 第56-57页 |
·完善集疏运系统 | 第57页 |
·改善港口管理状况的建议 | 第57-60页 |
·加大港口自由度,争取航线挂靠 | 第57-58页 |
·加强物流中心的建设,扩大增值服务,增强港口辐射能力 | 第58页 |
·增强公共信息平台的影响力度,不断开发信息技术在港口领域的应用 | 第58-59页 |
·实行更为开放的航运政策 | 第59页 |
·港口处理能力应适度超前实际需求 | 第59-60页 |
·利用本身丰富的人力资源 | 第60页 |
·改善港口航运状况的建议 | 第60-63页 |
·大力发展中转业务 | 第60-61页 |
·对洋山港建设的建议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