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页 |
引言 | 第5-6页 |
一、综合理科概述 | 第6-9页 |
(一) 综合理科定义 | 第6页 |
(二) 综合理科的发展轨迹及我国开展状况 | 第6-8页 |
1. 西方综合理科的发展轨迹 | 第6-7页 |
2. 综合理科在我国的开展状况 | 第7-8页 |
(三) 综合理科课程的组织与模式 | 第8-9页 |
1. 以概念体系为中心的综合理科课程 | 第8页 |
2. 以探究过程为中心的综合理科课程 | 第8页 |
3. 以环境科学为中心的综合理科课程 | 第8-9页 |
4. 以应用科学为中心的综合理科课程 | 第9页 |
5. 主题式综合理科课程 | 第9页 |
二、在初等教育专业设置综合理科课程的依据 | 第9-13页 |
(一) 综合理科课程的优势 | 第10-11页 |
1. 综合理科更能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符合认识规律--- | 第10页 |
2. 综合理科更符合时代的要求 | 第10-11页 |
3. 综合理科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 | 第11页 |
4. 综合理科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明显优势 | 第11页 |
(二) 综合理科设置的心理学基础 | 第11-13页 |
1. 泛化与分化 | 第12页 |
2. 神经系统的暂时联系 | 第12页 |
3. 思维的发散与集中 | 第12页 |
4. 整体和部分 | 第12页 |
5. 学习组织的原则 | 第12页 |
6. 认知迁移理论 | 第12-13页 |
三、初等教育专业开设综合理科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13-17页 |
(一) 综合理科课程符合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教育发展趋势 | 第13页 |
(二) 综合理科课程符合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 | 第13-14页 |
(三) 综合理科课程有利于改善初等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 第14-15页 |
1. 受初中对主副科认识的影响,人为造成理科中的主次之分 | 第14页 |
2. 各分科理科内容存在不必要的重复 | 第14页 |
3. 强调本学科知识体系,脱离实际 | 第14-15页 |
(四) 综合理科课程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 第15-16页 |
(五) 当前综合理科改革的形势更为紧迫,环境更为宽松--- | 第16-17页 |
四、初等教育专业理科课程标 | 第17-28页 |
(一) 初等教育专业理科课程设置方案 | 第17-18页 |
1. 先分科再综合,分科理科和综合理科都作为必修课 | 第17页 |
2. 先综合再分科,分科理科作为选修课 | 第17-18页 |
(二) 初等教育专业综合理科课程目标 | 第18-19页 |
(三) 初等教育专业综合理科课程内容选择与编排原则 | 第19-21页 |
1. 基础性原则 | 第19页 |
2. 师范性原则 | 第19页 |
3. 实践性原则 | 第19页 |
4. 前沿性原则 | 第19-20页 |
5. 思想性原则 | 第20页 |
6. 衔接性原则 | 第20页 |
7. 层次性原则 | 第20-21页 |
(四) 综合理科课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方式 | 第21-22页 |
1. 综合性 | 第21页 |
2. 创造性 | 第21页 |
3. 探究性 | 第21-22页 |
4. 开放性 | 第22页 |
5. 层次性 | 第22页 |
(五) 综合理科课程的组织方式及课程类型 | 第22-23页 |
(六) 综合理科课程的评价体系 | 第23-24页 |
1. 确立现代教育评价目的观 | 第23页 |
2. 以教师、学生自评为主,重视学生自我评价 | 第23页 |
3. 评价内容要综合 | 第23页 |
4. 表述方式采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 | 第23-24页 |
(七) 综合理科课程内容体系 | 第24-28页 |
1. 采用专题的形式拓展环境教育的知识体系 | 第26页 |
2. 应用化学知识、环境知识进行科学探究 | 第26页 |
3. 生动活泼的互动式环境教育 | 第26-27页 |
(1) 教师与学生互动 | 第26-27页 |
(2) 学生与社会互动 | 第27页 |
4. 贴近生活和社会 | 第27页 |
5. 丰富的图片资料 | 第27-28页 |
结束语 | 第28页 |
致谢 | 第28-29页 |
Abstract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