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长江口潮滩重金属污染现状研究及其污染源的识别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6页
 1. 长江口湿地重金属元素现状研究的重要性第12-13页
 2. 河口湿地重金属元素的主要输入源第13页
 3. 铅同位素技术在污染溯源中的应用第13-14页
 4. 本文的研究思路第14-15页
 5.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展望第15-16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描述及样品采集第16-21页
 1. 区域描述第16-17页
   ·自然概况第16页
   ·社会概况第16-17页
   ·污染源概况第17页
 2. 样点分布图第17-20页
 3. 样品采集方式第20-21页
第三章. 研究方法第21-29页
 1. 研究方法概述第21页
 2. 试剂与仪器使用情况第21-22页
 3. 测试方法第22-26页
 4. 测试过程中的质量监控方法第26-29页
第四章. 潮滩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异特征第29-53页
 1. 概述第29-31页
 2. 试验结果第31-38页
   ·长江口潮滩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浓度分布状况第31-34页
   ·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第34-36页
   ·表层沉积物的磁性测定差异第36-38页
 3. 讨论第38-51页
   ·重金属元素之间以及其含量与粒度、磁性等参数的相关性系数分析第38-40页
   ·粒度对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第40-46页
   ·磁性与重金属含量的关系第46-48页
   ·研究区域重金属污染评价第48-51页
 4. 主要结论第51-53页
第五章. 长江口湿地表层沉积物 C、N、P分布特征以及C同位素溯源第53-59页
 1. 概述第53-54页
 2. 试验结果第54-56页
   ·TOC、TN、TP的空间分布第54-55页
   ·表层沉积物样品 C/N 值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第55页
   ·表层沉积物样品 C稳定同位素的空间分布第55-56页
 3. 讨论第56-58页
   ·沉积物粒度对于 TOC、TN、TP的影响第56页
   ·C/N 值与TOC的相关性第56-58页
   ·碳稳定同位素与粘土的相关性第58页
 4. 结论第58-59页
第六章. 潮滩柱状沉积物分布特征第59-72页
 1. 概述第59-60页
 2. 试验结果第60-66页
   ·短柱样 D1和 D2中金属含量、磁性及粒度的变化趋势第60-64页
   ·钻孔 Z中金属含量、TOC和 TN的变化趋势第64-66页
 3. 讨论第66-70页
   ·粒度对于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第66-68页
   ·TOC、TN对金属含量的影响第68-70页
 4. 结论第70-72页
第七章. 运用铅同位素技术进行污染源识别第72-86页
 1. 铅同位素技术概述第72-74页
   ·金属铅污染现状第72-73页
   ·铅同位素组成以及铅同位素识别技术第73-74页
 2. 铅同位素技术应用现状第74-81页
   ·应用领域及国内外发展现状第74-75页
   ·主要的测试方法第75-76页
   ·常见物质的同位素比值第76-81页
 3. 试验结果及讨论第81-85页
 4. 结论第85-86页
结论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7页
后记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白领犯罪问题研究
下一篇:罗氏沼虾Nodavirus的分离、致病性与检测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