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1页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2-3页 |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0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9-10页 |
第二章 孵化器的基本理论与概念 | 第10-17页 |
第一节 孵化器的定义与种类 | 第10-12页 |
第二节 孵化器的作用 | 第12-14页 |
一 孵化器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 | 第12-13页 |
二 孵化器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 第13页 |
三 孵化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13-14页 |
第三节 产业孵化器的未来展望 | 第14-17页 |
一 运作趋向企业化 | 第14页 |
二 经营趋向增值化 | 第14页 |
三 服务趋向专业化 | 第14-15页 |
四 资源趋向网络化 | 第15-17页 |
第三章 中美孵化器比较研究 | 第17-34页 |
第一节 美国孵化器发展研究 | 第17-24页 |
一 美国孵化器的产生背景及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二 美国孵化器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研究 | 第18-22页 |
三 美国孵化器的定位与服务 | 第22-24页 |
第二节 中国孵化器发展分析 | 第24-31页 |
一 孵化器在中国的产生背景 | 第24-25页 |
二 孵化器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 第25-31页 |
第三节 中美孵化器比较 | 第31-34页 |
一 政府在孵化器发展中的作用 | 第31页 |
二 孵化器的投资主体 | 第31-32页 |
三 孵化器的种类 | 第32页 |
四 孵化器的专业化服务 | 第32页 |
五 创业投资在孵化器中的功能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张江孵化器实例研究 | 第34-47页 |
第一节 张江孵化器概况 | 第34-36页 |
第二节 张江孵化器的发展阶段 | 第36-41页 |
一 张江孵化器发展的第一个阶段(1995年—1998年) | 第37-38页 |
二 张江孵化器发展的第二个阶段(1998年—1999年) | 第38-39页 |
三 张江孵化器发展的第三阶段(1999年—至今) | 第39-41页 |
第三节 张江孵化器的发展困境 | 第41-47页 |
一 政府的角色定位问题 | 第41-42页 |
二 孵化规模和孵化绩效 | 第42-43页 |
三 孵化器的竞争优势 | 第43-44页 |
四 具体运作层面的问题 | 第44-47页 |
第五章 孵化器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 第47-63页 |
第一节 政府引导、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 第47-54页 |
一 总体原则 | 第47-48页 |
二 政府在孵化器产业中的角色转变方式 | 第48-49页 |
三 多元化、多样化的孵化器发展格局 | 第49-54页 |
第二节 孵化器自身的改革与创新 | 第54-57页 |
一 转变孵化器经营机制,推进市场化、企业化建设 | 第54-55页 |
二 加强孵化器的软环境建设 | 第55-56页 |
三 加强孵化器的投资功能,探索与风险投资的多形式合作 | 第56页 |
四 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 第56-57页 |
第三节 张江孵化器的具体解决方案 | 第57-63页 |
一 改组原有创业中心 | 第57-58页 |
二 尽快建立一支运作能力强的孵化器管理队伍 | 第58页 |
三 把孵化器建成一种“受控制的工业环境” | 第58-59页 |
四 孵化企业,更要孵化人才 | 第59页 |
五 把孵化器建成风险投资的一种形式 | 第59-60页 |
六 结合资本市场,与专业创业投资联合运作投资型孵化器 | 第60页 |
七 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资本筹集和循环机制 | 第60-61页 |
八 努力构建创业企业之间,以及创业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行政机构间紧密联系的区域创新网络 | 第61页 |
九 不断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更好地建立创业平台 | 第61-62页 |
十 积极培育硅谷式的创业文化 | 第62页 |
十一 应扩大与国内外科技园区及孵化器的交流与合作 | 第62-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附录 | 第66-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