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低丘缓坡地区的建筑形态设计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4页 |
目录 | 第4-6页 |
1. 绪论 | 第6-14页 |
·概念界定 | 第6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6-8页 |
·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页 |
·我国研究现状 | 第8-9页 |
·浙江省山地开发现状及趋势 | 第9-12页 |
·研究框架及论文内容 | 第12-14页 |
2. 山地建筑形态影响要素 | 第14-29页 |
·相关概念 | 第14-18页 |
·山地建筑 | 第14-15页 |
·建筑形态 | 第15-18页 |
·山地建筑的影响因素 | 第18-25页 |
·影响山地建筑因素 | 第18-24页 |
·影响山地建筑的自然环境因素 | 第19-22页 |
·影响山地建筑的人工环境因素 | 第22-23页 |
·影响山地建筑的人文历史环境因素 | 第23-24页 |
·山地与建筑形态 | 第24-25页 |
·绿色生态建筑观下的山地建筑 | 第25-29页 |
·生态建筑 | 第25-26页 |
·绿色建筑 | 第26-27页 |
·绿色生态观的山地建筑应有内涵 | 第27-29页 |
3. 山地建筑形态的设计 | 第29-51页 |
·山地建筑单体的形态设计 | 第29-38页 |
·建筑的接地形式 | 第30-36页 |
·建筑的出入口及内部布局 | 第36-37页 |
·建筑意象 | 第37-38页 |
·山地建筑群体的形态设计 | 第38-46页 |
·各单体的组合方式 | 第38-40页 |
·建筑群体的空间形态 | 第40-43页 |
·建筑群体的形体表现 | 第43-46页 |
·建筑的形态设计和被动式物理环境的关系 | 第46-51页 |
·建筑单体的形态设计和被动式物理环境的关系 | 第47-48页 |
·建筑群体的形态设计和被动式物理环境的关系 | 第48-51页 |
4. 山地建筑设计实例剖析 | 第51-63页 |
·浙江大洋海钓俱乐部(融合型) | 第51-57页 |
·建筑的接地形式 | 第52-53页 |
·建筑的出入口、内部布局、组合方式 | 第53-54页 |
·建筑的物理环境分析 | 第54-55页 |
·建筑意象 | 第55-57页 |
·舟山中颖望海花园(共构型) | 第57-60页 |
·新昌大市聚镇初级中学(超越型) | 第60-63页 |
5. 结语与展望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