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1.绪论 | 第8-13页 |
·长庆低渗透油田超前注水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8-9页 |
·低(特低)渗油藏超前注水开发技术发展现状 | 第9-12页 |
·低(特低)渗油藏超前注水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技术路线 | 第12页 |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12-13页 |
2.长庆低(特低)渗油藏地质特征研究 | 第13-27页 |
·构造特征 | 第14页 |
·储层的小层划分 | 第14页 |
·储层的沉积体系及储层分布特征 | 第14-16页 |
·沉积相与砂体展布 | 第14-15页 |
·储层分布特征 | 第15-16页 |
·天然裂缝分布特征 | 第16-17页 |
·储层渗流物性特征 | 第17-22页 |
·储层岩石特征 | 第17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17-18页 |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 第18-19页 |
·储层粘土矿物含量及其敏感性和润湿性特征 | 第19-20页 |
·储层多相渗流特征 | 第20-22页 |
·油藏热力学条件与流体性质特征 | 第22-25页 |
·靖安油田五里湾一区油藏热力学条件与流体性质 | 第22-23页 |
·西峰油田董志区油藏热力学条件与流体性质 | 第23-25页 |
·油藏储量质量评价 | 第25-27页 |
3.长庆低(特低)渗油藏渗流机理及稳定注水渗流理论研究 | 第27-56页 |
·低(特低)渗透油层渗流理论 | 第27-33页 |
·存在启动压力时低(特低)渗透油层单相流体渗流特征 | 第28-29页 |
·低速非达西渗流条件及长庆低(特低)渗透油层临界速度确定 | 第29-30页 |
·低速非达西渗流对油藏单井产量递减规律影响研究 | 第30-31页 |
·低速非达西渗流对油藏水驱特征规律影响研究 | 第31-33页 |
·长庆低(特低)渗透油层启动压力梯度实验及结果评价 | 第33-37页 |
·单相流体渗流启动压力梯度测定原理 | 第33-34页 |
·长庆低(特低)渗透油层单相流体启动压力梯度测定结果 | 第34页 |
·启动压力梯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37页 |
·低(特低)渗透油田的稳定注水开发渗流理论 | 第37-56页 |
·无启动压力时等产量一源一汇渗流场分析 | 第37-39页 |
·等产量一源一汇速度场与最大压力梯度场分析 | 第39-40页 |
·考虑启动压力时不同注水时间影响半径常规分析方法 | 第40-43页 |
·存在启动压力的一源一汇渗流理论分析注入水有效影响范围 | 第43-52页 |
·井网与注入水有效影响范围关系分析 | 第52-56页 |
4.超前注水改善开发效果理论研究 | 第56-83页 |
·长庆低(特低)渗透油层流—固藕合实验结果评价 | 第56页 |
·超前注水改善开发效果机理分析 | 第56-67页 |
·超前注水对渗透率影响分析 | 第59-61页 |
·超前注水对启动压力梯度影响分析 | 第61-62页 |
·超前注水对两相渗流特征影响分析 | 第62-63页 |
·超前注水期改善开发效果其他机理 | 第63-67页 |
·低(特低)渗透油田考虑启动压力时的超前注水稳定渗流理论 | 第67-83页 |
·常规等注入量二源渗流场分析 | 第67-68页 |
·等注入量二源速度场与压力梯度场分析 | 第68-70页 |
·存在启动压力时二源注入水有效影响范围分析 | 第70-76页 |
·不同注水井井底流压下最大超前注水量的确定 | 第76-83页 |
5.长庆低(特低)渗油藏超前注水改善开发效果机理数值模拟论证 | 第83-98页 |
·油藏数值化地质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第83页 |
·油藏生产历史拟合和现状动态预测 | 第83-87页 |
·油藏生产历史拟合 | 第83-85页 |
·油藏现状动态预测 | 第85页 |
·油藏生产现状研究结论 | 第85-87页 |
·油藏超前注水合理开发模式研究 | 第87-98页 |
·合理注采井网、井距研究 | 第87-92页 |
·超前注水天数和地层压力保持水平研究 | 第92-95页 |
·合理注采比研究 | 第95-96页 |
·油藏超前注水合理开发政策技术界限 | 第96-98页 |
6.结论与认识 | 第98-100页 |
7.参考文献 | 第100-102页 |
附录 | 第102-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