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目录 | 第8-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7页 |
|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产生 | 第12-13页 |
| ·国内主要城市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状况 | 第13-17页 |
| ·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7-18页 |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8页 |
|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第18-19页 |
|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 ·创意 | 第19页 |
| ·创意产业 | 第19-20页 |
| ·创意产业集聚区 | 第20页 |
| ·创意产业集聚区外部空间 | 第20页 |
| ·创意产业集聚区中的产业历史建筑及地段 | 第20-21页 |
| ·创意人群 | 第21-22页 |
| ·研究基础理论 | 第22-24页 |
| ·外部空间设计理论 | 第22页 |
| ·场所文脉理论 | 第22-23页 |
| ·城市活力理论 | 第23页 |
| ·城市空间设计的三种理论 | 第23-24页 |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4-26页 |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 ·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 第2章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概述 | 第26-32页 |
|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历程 | 第26页 |
|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特点 | 第26-28页 |
|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影响因素 | 第28-30页 |
| ·产业集群影响因素 | 第28页 |
| ·产业历史建筑再利用影响因素 | 第28-29页 |
| ·产业历史地段更新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 ·政府推动影响因素 | 第30页 |
|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几种途径 | 第30-32页 |
| 第3章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外部空间的特点 | 第32-43页 |
|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外部空间与一般产业园区的区别 | 第32页 |
|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外部空间与城市文脉的延续 | 第32-33页 |
|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外部空间中的行为活动 | 第33-34页 |
|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外部空间的分类 | 第34-40页 |
|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外部空间的分类依据 | 第34-35页 |
| ·产业建筑改造形成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外部空间 | 第35-37页 |
| ·里弄建筑改造形成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外部空间 | 第37-39页 |
| ·完全新建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外部空间 | 第39-40页 |
|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 | 第40-41页 |
|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外部空间的构成模式 | 第41-42页 |
|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外部空间的设计内容 | 第42-43页 |
| 第4章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外部空间的空间设计 | 第43-83页 |
| ·创意产业集聚区外部空间的空间设计内容 | 第43-47页 |
| ·空间形态组合 | 第43页 |
| ·建筑布局结构 | 第43-45页 |
| ·外部空间尺度 | 第45页 |
| ·道路空间组织 | 第45-47页 |
|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外部空间的空间设计研究 | 第47-77页 |
| ·产业建筑改造形成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外部空间的空间设计研究 | 第47-64页 |
| ·里弄建筑改造形成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外部空间的空间设计研究 | 第64-72页 |
| ·完全新建创意产业集聚区外部空间的空间设计研究 | 第72-77页 |
|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外部空间的空间设计存在问题 | 第77-79页 |
| ·外部空间的整体性与可识别性被忽视 | 第77-78页 |
| ·建筑功能布局不合理影响了场所氛围 | 第78页 |
| ·外部空间的尺度设置不当导致空间单调 | 第78页 |
| ·道路系统组织不良导致交通不畅 | 第78-79页 |
| ·台北华山1914创意文化园区外部空间的空间设计借鉴分析 | 第79-83页 |
| 第5章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外部空间的环境营造 | 第83-104页 |
| ·创意产业集聚区外部空间的环境要素组织 | 第83-94页 |
| ·建筑界面 | 第83-87页 |
| ·公共艺术装置和服务设施 | 第87-90页 |
| ·地面铺装 | 第90-91页 |
| ·绿地水体 | 第91-93页 |
| ·人性化设计 | 第93-94页 |
|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外部空间的环境设计 | 第94-101页 |
| ·营造创意氛围与构建历史场所特征的环境设计 | 第94-98页 |
| ·复兴社区活力与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环境设计 | 第98-101页 |
|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外部空间的环境设计存在问题 | 第101-104页 |
| ·创意产业的特征环境塑造不足 | 第101页 |
| ·环境设施和绿化景观的设计不合理 | 第101-104页 |
| 第6章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外部空间设计原则与方法 | 第104-115页 |
|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外部空间设计原则 | 第104-111页 |
| ·整体性原则 | 第104-107页 |
| ·可识别性原则 | 第107-108页 |
| ·创新性原则 | 第108-109页 |
| ·渐进性原则 | 第109页 |
| ·开放性原则 | 第109-110页 |
| ·人性化原则 | 第110页 |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110-111页 |
|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外部空间设计方法——整合设计法 | 第111-115页 |
| ·空间的整合设计 | 第112-113页 |
| ·环境要素的整合 | 第113-115页 |
| 第7章 上海创异工房创意产业集聚区外部空间设计实践 | 第115-131页 |
| ·项目概况 | 第115-117页 |
| ·前期分析与设计目标 | 第117-120页 |
| ·构建完整有序的外部空间 | 第117-118页 |
| ·营造创意产业的特征环境 | 第118页 |
| ·延续城市文脉的特色要素 | 第118页 |
| ·重塑工业地区的城市活力 | 第118页 |
| ·创意人群对设计的参与 | 第118-120页 |
| ·具体实施措施 | 第120-131页 |
| ·空间的整合设计 | 第120-124页 |
| ·环境要素的整合 | 第124-129页 |
| ·人性化设计 | 第129-131页 |
| 结语 | 第131-132页 |
| 致谢 | 第132-1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3-13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