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1页 |
| 专利权声明 | 第3页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3-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前言 | 第9-21页 |
| ·藤茶 | 第9-10页 |
| ·二氢杨梅素 | 第10-15页 |
| ·二氢杨梅素结构 | 第10页 |
| ·二氢杨梅素的理化性质 | 第10-11页 |
| ·二氢杨梅素的提取及影响因素 | 第11-12页 |
| ·二氢杨梅素的分离与纯化 | 第12-13页 |
| ·二氢杨梅素的生理作用 | 第13-15页 |
|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简介 | 第15-19页 |
| ·超临界流体定义 | 第15-16页 |
|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原理 | 第16-17页 |
|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的优点 | 第17-19页 |
| ·传统的天然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的缺点 | 第17-18页 |
|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的优点 | 第18-19页 |
|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在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及工艺路线 | 第20-21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7页 |
|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 ·实验原料 | 第21-22页 |
|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22-23页 |
| ·实验方法 | 第23-27页 |
| ·藤茶中二氢杨梅素含量测定 | 第23页 |
| ·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藤茶中二氢杨梅素的含量 | 第23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定量分析 | 第23页 |
| ·传统方法提取二氢杨梅素 | 第23页 |
| ·醇提实验 | 第23页 |
| ·水提实验 | 第23页 |
| ·CO_2超临界萃取二氢杨梅素的研究 | 第23-25页 |
| ·萃取压力对二氢杨梅素收率的影响 | 第23-24页 |
| ·萃取温度对二氢杨梅素收率的影响 | 第24页 |
| ·萃取时间对二氢杨梅素收率的影响 | 第24页 |
| ·CO_2流速对二氢杨梅素收率的影响 | 第24页 |
| ·夹带剂浓度对二氢杨梅素收率的影响 | 第24-25页 |
| ·多因素的研究-正交实验 | 第25页 |
| ·超临界流体萃取液的干燥 | 第25页 |
| ·抑菌实验 | 第25-27页 |
| ·培养基的制备 | 第25页 |
| ·供试菌株的准备 | 第25页 |
| ·供试菌株悬浮液及供试菌株平板的制备 | 第25-26页 |
| ·抑菌圈直径的测定(平板打孔法) | 第26页 |
|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确定 | 第26页 |
| ·最低杀菌浓度的确定 | 第26-27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7-45页 |
|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7-30页 |
| ·利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藤茶中的二氢杨梅素的含量 | 第27-28页 |
|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二氢杨梅素的含量 | 第28-30页 |
| ·利用水提和醇提的方法提取藤茶中的二氢杨梅素 | 第30-31页 |
| ·原料藤茶中的二氢杨梅素含量的测定 | 第30页 |
| ·水提藤茶中二氢杨梅素的结果 | 第30页 |
| ·醇提藤茶中二氢杨梅素的结果 | 第30-31页 |
| ·CO_2超临界萃取氢杨梅素最佳工艺的研究 | 第31-41页 |
| ·萃取压力对二氢杨梅素收率的影响 | 第31-33页 |
| ·萃取温度对二氢杨梅素收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 ·萃取时间对二氢杨梅素收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 ·夹带剂浓度对二氢杨梅素收率的影响 | 第35-37页 |
| ·CO_2流速对二氢杨梅素收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 ·多因素对二氢杨梅素收率的影响 | 第38-40页 |
| ·CO_2超临界流体萃取二氢杨梅素样品含量的测定 | 第40-41页 |
| ·小结 | 第41页 |
| ·传统方法与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二氢杨梅素的比较 | 第41-42页 |
| ·抑菌实验结果分析 | 第42-45页 |
| 4 结论 | 第45-46页 |
| 5 展望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