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控制模型的人脸重建技术及应用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 ·研究人脸造型的意义 | 第8页 |
| ·人脸造型和动画的应用 | 第8-9页 |
| ·人脸造型和动画的难点 | 第9页 |
| ·论文的项目背景 | 第9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9-10页 |
| ·本论文章节的组织结构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人脸造型和动画技术 | 第11-21页 |
| ·插值 | 第12-13页 |
| ·参数化 | 第13页 |
| ·2D & 3D变形(morphing) | 第13-14页 |
| ·脸部动作编码系统(FACS) | 第14页 |
| ·基于物理的肌肉造型 | 第14-17页 |
| ·弹性网格肌肉 | 第15页 |
| ·向量肌肉 | 第15-16页 |
| ·多层弹性网格肌肉 | 第16-17页 |
| ·伪/模拟肌肉 | 第17-19页 |
| ·自由变形 | 第17-18页 |
| ·样条伪肌肉 | 第18-19页 |
| ·皱纹 | 第19页 |
| ·面色 | 第19-20页 |
| ·纹理操作 | 第20页 |
| ·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构造个性化人脸模型 | 第21-28页 |
| ·从目标物体直接构造三维模型 | 第21-23页 |
| ·从一般模型进行拟合和变形建立个性化模型 | 第23-26页 |
| ·双线性插值 | 第23页 |
| ·散乱数据插值 | 第23-24页 |
| ·自动建立对应点 | 第24-25页 |
| ·人体测量学 | 第25-26页 |
| ·其它的方法 | 第26页 |
| ·人脸区域控制模型 | 第26页 |
| ·小结 | 第26-28页 |
| 第四章 基于正交照片的个性化人头建模 | 第28-50页 |
| ·引言 | 第28-29页 |
| ·人脸的解剖结构和人脸模型网格肌肉分解 | 第29-35页 |
| ·头骨的解剖结构 | 第29-31页 |
| ·肌肉的解剖结构 | 第31-33页 |
| ·Poser中的人脸造型 | 第33-35页 |
| ·人脸区域控制模型 | 第35-40页 |
| ·肌肉的区域划分 | 第35-37页 |
| ·特征点的选取 | 第37页 |
| ·肌肉的结构 | 第37-38页 |
| ·肌肉的基本变形方法 | 第38-40页 |
| ·子模型 | 第40-41页 |
| ·全局模型 | 第41-42页 |
| ·从正交照片重建关键特征点三维坐标 | 第42-44页 |
| ·基于正交照片重建特征点的数学原理 | 第42-43页 |
| ·特征点三维坐标的转换 | 第43-44页 |
| ·特征点位移矢量的计算 | 第44页 |
| ·根据特征点计算模型变形 | 第44-45页 |
| ·细化修正人脸 | 第45页 |
| ·合成视点无关的纹理 | 第45-48页 |
| ·纹理图生成 | 第45-46页 |
| ·纹理图多分辨率融合 | 第46-48页 |
| ·小结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人头建模系统实现和应用 | 第50-54页 |
| ·、系统工作环境 | 第50页 |
| ·、系统功能设计 | 第50-51页 |
| ·、系统流程和实验结果 | 第51-54页 |
| 第六章 总结 | 第54-56页 |
| ·、本论文工作 | 第54页 |
| ·、未来工作 | 第54-56页 |
| 附录 | 第56-59页 |
| A:MPEG-4人脸定义参数(FDPs) | 第56-58页 |
| B:Candide人头模型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5页 |
| 硕士期间主要参与的项目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