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中国画课程设置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导论 | 第7-10页 |
(一)、课题的缘起与研究目的 | 第7-8页 |
(二)、关于高师中国画课程 | 第8-9页 |
(三)、研究内容设计 | 第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一 散落的明珠—高师中国画课程的价值 | 第10-14页 |
(一) “经典”传承的历史使命 | 第10页 |
(二) “文之艺”的绘画观 | 第10-12页 |
(三)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 第12-14页 |
二 历史的影子—高师中国画课程的回顾 | 第14-20页 |
(一) 高师美术课程的确立 | 第14-15页 |
(二) 高师中国画课程的发展 | 第15-20页 |
1、两江师范学堂的中国画课程 | 第15-18页 |
2、民国时期高师美术课程状况 | 第18页 |
3、新中国高师中国画课程发展 | 第18-20页 |
三 在仿徨中前行—高师中国画课程的现状分析 | 第20-36页 |
(一) 高师中国画课程的实然状态 | 第20-31页 |
1、大陆高师院校中国画课程比较 | 第20-27页 |
2、港台地区高师院校中国画课程分析 | 第27-30页 |
3、小结 | 第30-31页 |
(二) 课程实践走向中异化的归因 | 第31-36页 |
1、培养目标的偏离 | 第31-32页 |
2、课程内容重技轻理 | 第32页 |
3、线性的课程结构 | 第32-33页 |
4、历史与社会的影响 | 第33-36页 |
四 寻求超越之路—高师中国画课程的生态性建构 | 第36-52页 |
(一) 当代美术课程发展趋势 | 第36-41页 |
1、生态性课程观 | 第36-38页 |
2、相关范例研究 | 第38-41页 |
(二) 高师中国画课程的生态性建构 | 第41-52页 |
1、课程的目标确立 | 第41-42页 |
2、目标体系下的课程内容选择 | 第42-44页 |
3、以课题为核心的内容整合 | 第44-50页 |
4、建构开放的课程结构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75页 |
附录一: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选科课程表 | 第55-56页 |
附录二:各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课程计划 | 第56-73页 |
附录三:高师中国画课程设置问卷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研究生在学期间个人科研成果目录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