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 第1-25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7-10页 |
第二节 论文内容与结构 | 第10-19页 |
一、 公司法边界理论比较研究 | 第11-14页 |
二、 公司法应然边界分析 | 第14-15页 |
三、 公司法现实边界的决定机制 | 第15-17页 |
四、 我国公司法边界的确定 | 第17-19页 |
第三节 概念说明与方法论 | 第19-25页 |
一、 概念说明 | 第19-23页 |
二、 方法论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公司法边界理论比较研究 | 第25-75页 |
第一节 公司本质理论分析 | 第25-36页 |
一、传统公司法公司理论 | 第25-27页 |
二、当代公司法合同理论 | 第27-29页 |
三、对合同理论的再认识 | 第29-32页 |
四、对公司法边界的比较认识 | 第32-36页 |
第二节 公司组织理论分析 | 第36-44页 |
一、受托人责任与委托代理理论下的公司法边界 | 第36-39页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公司法边界 | 第39-42页 |
三、对公司法边界的认识 | 第42-44页 |
第三节 公司效率理论分析 | 第44-51页 |
一、减少信息不对称 | 第44-46页 |
二、降低交易成本 | 第46-48页 |
三、提高确定性 | 第48-51页 |
第四节 市场效率争论 | 第51-55页 |
一、 影响市场效率的主要因素 | 第51页 |
二、 市场失灵与管制失灵 | 第51-55页 |
第五节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争论 | 第55-63页 |
一、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沿革 | 第55-57页 |
二、 公司社会责任争论 | 第57-62页 |
三、 公司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辩 | 第62-63页 |
第六节 法律目标理论分析 | 第63-68页 |
一、 唯效率论 | 第63-64页 |
二、 兼顾公正的理由 | 第64-66页 |
三、 效率与公正目标的实现 | 第66-68页 |
第七节 公司法边界理论比较分析小结 | 第68-75页 |
第三章 公司法应然边界分析 | 第75-99页 |
第一节 从封闭到开放:公司法的应然边界结构 | 第76-89页 |
一、强制性规范、授权性规范与缺省性规范 | 第76-80页 |
二、公司法应然边界结构 | 第80-81页 |
三、有效范围问题 | 第81-84页 |
四、主次关系问题 | 第84-88页 |
五、公司法应然边界的开放结构 | 第88-89页 |
第二节 从实体到程序:应然边界下公司法的内容转换 | 第89-94页 |
一、公司法实体边界与程序边界的比较 | 第89-91页 |
二、程序规范的分层 | 第91-93页 |
三、程序规范存在的问题 | 第93-94页 |
第三节 从公司治理到公共治理:决定公司法应然边界的外部机制 | 第94-99页 |
一、 从双向限制的角度来理解公司法 | 第94-96页 |
二、 从制度层面逼近公司法应然边界 | 第96-99页 |
第四章 公司法现实边界的决定机制 | 第99-143页 |
第一节 理论演进与公司法现实边界演进 | 第100-105页 |
一 、现有理论的不足 | 第100-102页 |
二、理论今后的演进方向 | 第102-105页 |
第二节 替代机制与公司法律规范之间的现实选择 | 第105-117页 |
一、 引入替代机制研究的原因 | 第106-107页 |
二、 替代机制研究的结构性分类 | 第107-112页 |
三、 机制间相互替代的原因 | 第112-113页 |
四、 更全面地认识替代机制与替代关系 | 第113-115页 |
五、 机制替代与机制演进 | 第115-117页 |
第三节 立法、司法、行政视野下的公司法边界 | 第117-134页 |
一、 “二元公司立法模式” | 第118-122页 |
二、 “三元公司立法模式” | 第122-126页 |
三、 两种模式下公司法边界变动的历史沿革 | 第126-129页 |
四、 “三元公司立法模式”中的公共治理 | 第129-134页 |
第四节 公司法竞争与公司法边界 | 第134-143页 |
一、 美国各州公司法竞争与公司法现实边界 | 第134-139页 |
二、 各国公司法竞争与公司法现实边界 | 第139-143页 |
第五章 我国公司法边界的确定 | 第143-187页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司法边界问题的由来与历史演进 | 第143-150页 |
一、企业组织运行机制的提出阶段 | 第144页 |
二、企业组织运行机制的初始阶段 | 第144-147页 |
三、企业组织运行机制的确立与完善阶段 | 第147-150页 |
第二节 我国公司法现有边界及存在的具体问题 | 第150-159页 |
一、昏睡的董事会 | 第150-151页 |
二、受“内部人控制”问题困扰的公司经理 | 第151-152页 |
三、沉睡的监事会 | 第152-153页 |
四、待完善的独立董事机制 | 第153-155页 |
五、监督机制的选择:监事会还是独立董事制度 | 第155-156页 |
六、新老公司治理机制的冲突:新三会与老三会 | 第156-159页 |
七、我国公司法现有边界问题小结 | 第159页 |
第三节 我国公司法边界的一般性问题 | 第159-172页 |
一、建立开放的我国公司法边界结构 | 第160-164页 |
二、注重程序性规范 | 第164-165页 |
三、不完备法律下我国公司立法模式的选择 | 第165-168页 |
四、我国公司法边界所面临的公共治理问题 | 第168-170页 |
五、我国公司法面对的域内外竞争 | 第170-172页 |
第四节 我国公司法特异性问题之一:公司法改革与整体改革 | 第172-177页 |
一、对93年公司法评论的分析 | 第173-176页 |
二、公共治理视角下的关系协调 | 第176-177页 |
第五节 我国公司法特异性问题之二:公司法移植问题研究 | 第177-187页 |
一、我国公司法移植历史的简要回顾 | 第178页 |
二、公司法律移植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178-183页 |
三、法律移植的路径选择 | 第183-187页 |
结论 | 第187-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201页 |
致谢 | 第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