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第1-10页 |
| 第一部分:知情权的概念及其权利属性 | 第10-17页 |
| 一、知情权的产生和发展 | 第10-12页 |
| 二、知情权的概念 | 第12-14页 |
| 三、知情权的权利属性 | 第14-17页 |
| 第二部分:知情权法律关系 | 第17-23页 |
| 一、知情权的权利主体 | 第17页 |
| 二、知情权的义务主体 | 第17-18页 |
| 三、知情权的内容 | 第18-23页 |
| (一) 权利主体的权利 | 第18-21页 |
| (二) 义务主体的义务 | 第21-23页 |
| 第三部分:知情权在我国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 第23-33页 |
| 一、知情权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更好地实现民主 | 第23-25页 |
| 二、知情权有利于社会和群众的监督,有效地防止和遏制腐败 | 第25-27页 |
| 三、知情权有利于公民维护切身利益,实现自身价值 | 第27-29页 |
| 四、知情权有利于诚信的建立和社会的稳定 | 第29-30页 |
| 五、知情权也是中国加入世贸后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 第30-33页 |
| 第四部分:知情权的限制 | 第33-38页 |
| 一、隐私权 | 第33-35页 |
| 二、商业秘密 | 第35-36页 |
| 三、国家秘密 | 第36-38页 |
| 第五部分:我国有关知情权立法的现状 | 第38-43页 |
| 一、消费者知情权 | 第38页 |
| 二、股东知情权 | 第38页 |
| 三、保险人和投保人的知情权 | 第38-39页 |
| 四、投资人的知情权 | 第39页 |
| 五、一些公法上的知情权 | 第39-41页 |
| 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41-43页 |
| 第六部分:我国知情权立法的完善 | 第43-51页 |
| 一、知情权首先应该入宪 | 第43-45页 |
| 二、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 | 第45-47页 |
| 三、制定《新闻法》 | 第47-48页 |
| 四、修改和制定其他法律时加以完善 | 第48-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