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所有权行使论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国家所有权的基本范畴 | 第14-41页 |
第一节 国家所有权的概念与特性 | 第15-20页 |
一、国家所有权的概念 | 第15-18页 |
(一) 对国家所有权概念的质疑 | 第15-16页 |
(二) 关于国家所有权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三) 本文的立场 | 第17-18页 |
二、国家所有权的特性 | 第18-20页 |
(一) 国家所有权主体性格的双重性与抽象性 | 第18-19页 |
(二) 国家所有权客体的“有限”广泛性 | 第19页 |
(三) 国家所有权内容的公共性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国家所有权主体的界定 | 第20-26页 |
一、谁是国家所有权的所有者 | 第20-23页 |
(一) 全民论 | 第20-21页 |
(二) 国家论 | 第21-22页 |
(三) 政府论 | 第22页 |
(四) 综合论 | 第22-23页 |
(五) 缺位论 | 第23页 |
二、本文的立场 | 第23-26页 |
第三节 国家所有权的客体 | 第26-30页 |
一、国家所有权客体的特性 | 第26-29页 |
(一) 物权客体的一般特性 | 第26-27页 |
(二) 国家所有权客体的特性分析 | 第27-29页 |
二、国家所有权客体的分类体系 | 第29-30页 |
第四节 国家所有权的定性与定位 | 第30-41页 |
一、国家所有权定性之争 | 第30-31页 |
(一) 公共财产所有权非民法上所有权说 | 第30页 |
(二) 性质模糊说 | 第30页 |
(三) 国家权力说 | 第30页 |
(四) 民法上所有权说 | 第30-31页 |
二、国家所有权定性分析 | 第31-35页 |
(一) 国家的法律人格 | 第31-32页 |
(二) 国家法律人格的形态 | 第32页 |
(三) 我国国家双重法律人格的混同 | 第32-33页 |
(四) 国家所有权与国家行政权的应然关系 | 第33-35页 |
三、国家所有权定位之争 | 第35-41页 |
(一) 二分法 | 第35-36页 |
(二) 三分法 | 第36-38页 |
(三) 所有权类型化与平等一体保护之整合 | 第38-41页 |
第二章 国家所有权行使的一般分析 | 第41-64页 |
第一节 国家所有权行使的概念与特征 | 第42-44页 |
一、国家所有权行使的概念 | 第42页 |
(一) 所有权的行使 | 第42页 |
(二) 国家所有权的行使 | 第42页 |
二、国家所有权行使的特征 | 第42-44页 |
(一) 非所有者行使性 | 第42-43页 |
(二) 行使目标的公共性 | 第43页 |
(三) 行使方式的多样化与区分性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国家所有权的分类行使模式 | 第44-51页 |
一、国家所有权分类立法 | 第44-47页 |
(一) 国家所有权分类立法之缘起 | 第44页 |
(二) 国家所有权分类立法的模式分析 | 第44-47页 |
二、国家所有权分类行使的可行性 | 第47-48页 |
(一) 国家所有权分类立法模式的可借鉴性 | 第47页 |
(二) 国有财产内部存有差异的客观性 | 第47-48页 |
三、我国国家所有权分类行使的基本思路 | 第48-51页 |
第三节 国家所有权行使的原则 | 第51-61页 |
一、国家所有权行使原则确立的基础 | 第51-53页 |
(一) 社会基础 | 第51页 |
(二) 经济基础 | 第51-52页 |
(三) 法律基础 | 第52-53页 |
(四) 物质基础 | 第53页 |
二、国家所有权行使的原则 | 第53-61页 |
(一) 平等原则 | 第53-55页 |
(二) 分离原则 | 第55-58页 |
(三) 区分原则 | 第58-59页 |
(四) 效率原则 | 第59-61页 |
第四节 国家所有权行使的价值目标 | 第61-64页 |
一、公共利益:国家所有权行使的必然逻辑 | 第61-62页 |
(一) 国家所有权行使价值目标的确立 | 第61页 |
(二) 公共利益的界定 | 第61-62页 |
二、公共利益的具体分解 | 第62-64页 |
(一) 平等与自由 | 第63页 |
(二) 公平与秩序 | 第63页 |
(三) 效率与效益 | 第63-64页 |
第三章 国家所有权行使的历史演进 | 第64-86页 |
第一节 国家所有权行使的变迁 | 第65-76页 |
一、经济体制改革前阶段:两权合一之典型 | 第66-68页 |
二、放权让利阶段:初试两权分离 | 第68-70页 |
三、利改税阶段:国家所有权之虚位 | 第70-73页 |
四、承包经营责任制阶段:放权让利之延续 | 第73-76页 |
第二节 国家所有权行使的特点及其溯源 | 第76-80页 |
一、国家所有权行使的特点 | 第76-77页 |
(一) 国家双重法律人格的混同化 | 第76页 |
(二) 国家所有权行使方式的直接性 | 第76-77页 |
(三) 国家所有权行使方式的行政化 | 第77页 |
(四) 国家所有权行使方式的等级性 | 第77页 |
二、我国国家所有权行使方式溯源 | 第77-80页 |
第三节 国家所有权行使的制度创新与展望 | 第80-86页 |
一、股份制 | 第80-81页 |
二、国有企业公司化 | 第81-82页 |
三、国家所有权行使的展望 | 第82-86页 |
第四章 非经营性财产的国家所有权行使 | 第86-101页 |
第一节 公用性财产的构成 | 第87-92页 |
一、公用性财产的构成 | 第87-89页 |
(一) 概念的确定 | 第87-88页 |
(二) 公用性财产的构成 | 第88-89页 |
二、公用性财产与国家间关系辨析 | 第89-90页 |
(一) 单一关系论 | 第89页 |
(二) 双重关系论 | 第89-90页 |
三、公用性财产国家所有的必要 | 第90-92页 |
(一) 主体的功能因素 | 第90-91页 |
(二) 客体的经济因素 | 第91-92页 |
第二节 公用性财产的使用与限制 | 第92-96页 |
一、公用性财产的使用 | 第92-93页 |
(一) 使用原则 | 第92页 |
(二) 使用方式 | 第92-93页 |
二、公用性财产的限制 | 第93-94页 |
(一) 流通性限制 | 第93页 |
(二) 设定物上负担的限制 | 第93页 |
(三) 时效取得的限制 | 第93-94页 |
(四) 相邻关系的限制 | 第94页 |
三、民营机制的引入 | 第94-96页 |
(一) 民营机制引入的表现 | 第94-95页 |
(二)引入民营机制的影响及其规制 | 第95-96页 |
第三节 资源性财产的国家所有权行使 | 第96-101页 |
一、资源性财产的厘定 | 第96-97页 |
(一) 资源性财产的概念与特性 | 第96-97页 |
(二) 资源性财产国家所有的必要 | 第97页 |
二、行使准则与方式 | 第97-101页 |
(一) 行使准则 | 第97-98页 |
(二) 行使方式 | 第98-101页 |
第五章 经营性财产的国家所有权行使 | 第101-123页 |
第一节 国家所有权在竞争性领域的普遍存在 | 第102-107页 |
一、典型国家考察 | 第102-104页 |
二、国退民进之反思 | 第104-107页 |
第二节 经营性财产的所有权行使方式 | 第107-111页 |
一、西方国家的典型经营方式 | 第107-108页 |
(一) 直接经营方式 | 第107页 |
(二) 间接经营方式 | 第107-108页 |
二、我国经营性财产的国家所有权行使 | 第108-111页 |
(一) 承包 | 第109页 |
(二) 租赁 | 第109页 |
(三) 出售 | 第109-110页 |
(四) 股权投资 | 第110-111页 |
第三节 国有资产信托 | 第111-114页 |
一、国有资产信托的概念与机理 | 第111-112页 |
(一) 国有资产信托的概念 | 第111页 |
(二) 国有资产信托的机理 | 第111-112页 |
二、国有资产信托的形式 | 第112-114页 |
第四节 国家与国有企业间所有权关系的建构 | 第114-123页 |
一、谁是所有人 | 第114-118页 |
(一) 何谓所有权 | 第114-115页 |
(二) 凭什么判断 | 第115-118页 |
二、国家对企业享有所有权 | 第118-122页 |
(一) 股权是什么 | 第118-120页 |
(二) 国家对什么享有所有权 | 第120-122页 |
三、两权分离之分解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1页 |
后记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