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导论 | 第11-19页 |
第一章 注意义务模式比较及选择 | 第19-66页 |
第一节 英美法上的注意义务 | 第19-32页 |
一、注意义务的起源与发展 | 第20-23页 |
二、注意义务的概念解析 | 第23-28页 |
三、注意义务的功能 | 第28-32页 |
第二节 德国法上的一般安全注意义务 | 第32-43页 |
一、一般安全注意义务的沿革 | 第33-36页 |
二、一般安全注意义务的内容 | 第36-40页 |
三、一般安全注意义务的体系安排与功能定位 | 第40-43页 |
第三节 法国、日本侵权法上的注意义务 | 第43-56页 |
一、法国侵权法上的注意义务 | 第43-46页 |
二、日本侵权法上的注意义务 | 第46-56页 |
第四节 我国侵权法上注意义务确立模式之选择 | 第56-66页 |
一、我国侵权法有关注意义务确立的立法和理论 | 第57-58页 |
二、我国未来侵权法注意义务范式选择:相对主义 | 第58-63页 |
三、我国未来相对性注意义务之界定 | 第63-66页 |
第二章 注意义务的确立 | 第66-103页 |
第一节 法定注意义务的确立 | 第66-80页 |
一、法定注意义务的渊源 | 第67-69页 |
二、注意义务与法律规范 | 第69-72页 |
三、法定注意义务范围的界定 | 第72-78页 |
四、我国侵权法上注意义务的规定及其司法适用 | 第78-80页 |
第二节 非法定注意义务的确立 | 第80-103页 |
一、英美法上注意义务确立规则 | 第82-91页 |
二、我国司法中注意义务确立之判断标准 | 第91-103页 |
第三章 注意义务的违反 | 第103-129页 |
第一节 普通合理人(ARP)标准 | 第104-121页 |
一、普通合理人的标准 | 第104-107页 |
二、合理人标准的微调 | 第107-119页 |
三、合理人标准的价值取向 | 第119-121页 |
第二节 理性人标准 | 第121-129页 |
一、理性人标准的基本内容 | 第121-126页 |
二、理性人标准的经济涵义 | 第126-128页 |
三、理性人标准及汉德公式的不足 | 第128-129页 |
第四章 注意义务的体系功能 | 第129-162页 |
第一节 注意义务与违法性 | 第129-144页 |
一、违法性理论 | 第130-139页 |
二、注意义务在违法性判断中的基础作用 | 第139-144页 |
第二节 注意义务与有责性 | 第144-154页 |
一、有责性的构成 | 第144-149页 |
二、注意义务在有责性判断中的功能 | 第149-154页 |
第三节 注意义务与归责原则之变迁 | 第154-162页 |
一、归责原则体系 | 第154-156页 |
二、注意义务与归责原则之流动 | 第156-162页 |
第五章 注意义务与中国侵权行为法 | 第162-187页 |
第一节 我国侵权法引进注意义务的必要性 | 第162-167页 |
一、酒店厨师伤人案 | 第162-163页 |
二、啤酒瓶爆炸案 | 第163-164页 |
三、沟井盖案 | 第164页 |
四、五月花爆炸案 | 第164-167页 |
第二节 注意义务与我国侵权法的体系构架——兼论采纳注意义务的可能性 | 第167-177页 |
一、归责原则 | 第167-170页 |
二、构成要件 | 第170-177页 |
第三节 注意义务宣示及其融合 | 第177-187页 |
一、从我国立法草案看注意义务之宣示 | 第178-183页 |
二、注意义务与司法评价体系的衔接 | 第183-187页 |
参考文献 | 第187-195页 |
致谢 | 第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