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坎南的宪政经济学思想和中国财政赤字
| 引言 | 第1-8页 |
| 一、立宪分析中的个人模型 | 第8-14页 |
| (一) 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 | 第9-10页 |
| (二) “经济人”假设 | 第10-11页 |
| (三) 采用个人模型的原因 | 第11-14页 |
| 二、契约主义的视角 | 第14-19页 |
| (一) 作为交换的政治过程 | 第14-15页 |
| (二) 全体一致同意的标准 | 第15-16页 |
| (三) 契约视角的国家形成理论 | 第16-19页 |
| 三、立宪阶段与后立宪阶段 | 第19-24页 |
| (一) 两阶段契约 | 第19-22页 |
| (二) 保护性政府与生产性政府 | 第22-24页 |
| 四、对政府行为的约束 | 第24-32页 |
| (一) 无约束时的政府行为 | 第24-27页 |
| (二) 对政府行为的约束 | 第27-32页 |
| 五、对布坎南宪政经济学思想的评价 | 第32-35页 |
| (一) 布坎南宪政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 第32页 |
| (二) 布坎南宪政经济学的不足之处 | 第32-35页 |
| 六、中国的财政赤字 | 第35-43页 |
| (一) 布坎南宪政经济学的应用 | 第35页 |
| (二) 中国财政赤字的状况 | 第35-38页 |
| (三) 从宪政经济学角度看中国财政赤字 | 第38-40页 |
| (四) 财政赤字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 第40-41页 |
| (五) 布坎南宪政经济学思想的借鉴意义 | 第41-43页 |
| 结论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47-50页 |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50-55页 |
| 导师简介 | 第55-56页 |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