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 第1-10页 |
第一章 “为学”之必要 | 第10-22页 |
第一节 “为学”是理想社会政治的需要 | 第10-16页 |
一 明君之治 | 第11-13页 |
二 君子之用 | 第13-16页 |
第二节 “为学”是改造人性的需要 | 第16-22页 |
一 荀子“性恶”论 | 第16-19页 |
二 “化性起伪”论 | 第19-22页 |
第二章 “为学”如何可能 | 第22-48页 |
第一节 “为学”的内在依据 | 第22-37页 |
一 认知之心 | 第22-29页 |
二 “质具”之“知”“能” | 第29-37页 |
第二节 “为学”的内容——礼义 | 第37-42页 |
一 “治辨之极” | 第37-39页 |
二 “道德之极” | 第39-42页 |
第三节 “为学”的途径 | 第42-48页 |
一 君师为引导 | 第42-44页 |
二 功利为动力 | 第44-48页 |
第三章 荀子“为学”思想之反思 | 第48-57页 |
第一节 荀子“为学”思想之特征 | 第48-52页 |
第二节 荀子“为学”思想之启示 | 第52-57页 |
注释 | 第57-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详细摘要 | 第64-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