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1页 |
第1章 平板显示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其特点 | 第11-19页 |
1.1 显示技术的发展历史 | 第11-14页 |
1.2 显示器件的主要参量 | 第14-19页 |
第2章 视觉和电视显示基本原理 | 第19-33页 |
2.1 临界闪烁频率 | 第19-20页 |
2.2 光度学 | 第20-24页 |
2.2.1 光通量和发光强度 | 第20-21页 |
2.2.2 照度及距离平方反比定律 | 第21-23页 |
2.2.3 亮度及朗伯定律 | 第23-24页 |
2.3 色度学概论 | 第24-27页 |
2.3.1 颜色的基本特性及颜色混色 | 第24-25页 |
2.3.2 颜色的三个基本特性 | 第25-26页 |
2.3.3 加法混色 | 第26-27页 |
2.3.4 减法混色 | 第27页 |
2.4 色觉理论 | 第27-29页 |
2.4.1 三色说 | 第27-28页 |
2.4.2 四色说 | 第28页 |
2.4.3 阶段说 | 第28-29页 |
2.4.4 格拉斯曼定律 | 第29页 |
2.5 电视原理 | 第29-33页 |
2.5.1 图像的特点和组成 | 第29-30页 |
2.5.2 图像的扫描 | 第30-31页 |
2.5.3 电视扫描 | 第31-32页 |
2.5.4 同步和消隐 | 第32-33页 |
第3章 LCD 显示及驱动原理 | 第33-50页 |
3.1 无源矩阵的动态驱动技术 | 第33页 |
3.2 无源矩阵驱动的交叉效应 | 第33-41页 |
3.2.1 交叉效应 | 第33-36页 |
3.2.2 消除交叉效应的方法 | 第36-41页 |
3.3 提高大容量液晶显示器件图像质量的方法 | 第41-48页 |
3.3.1 分割矩阵法 | 第42-43页 |
3.3.2 多重矩阵法 | 第43-44页 |
3.3.3 线反转技术 | 第44-48页 |
3.4 灰度显示法 | 第48-50页 |
3.4.1 空间灰度调制 | 第48-49页 |
3.4.2 时间灰度调制 | 第49-50页 |
第4章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及驱动 | 第50-76页 |
4.1 研制OLED 显示及驱动的意义 | 第50-52页 |
4.1.1 OLED 显示的发展历史 | 第50-52页 |
4.1.2 OLED 显示及驱动研制的背景 | 第52页 |
4.2 无源OLED 驱动的原理 | 第52-69页 |
4.2.1 无源OLED 驱动的扫描原理 | 第52-55页 |
4.2.2 无源OLED 固定扫描驱动的实现 | 第55-63页 |
4.2.3 无源驱动的不足与改进 | 第63-66页 |
4.2.4 可变扫描时间驱动的实现 | 第66-69页 |
4.3 OLED 有源驱动技术 | 第69-76页 |
4.3.1 有源驱动技术与无源驱动技术的对比 | 第69-71页 |
4.3.2 有源驱动技术的几种方法 | 第71-76页 |
第5章 FED 显示及驱动原理 | 第76-94页 |
5.1 FED显示器件的发展及原理 | 第76-83页 |
5.1.1 研究 FED显示器件驱动电路的意义 | 第76-77页 |
5.1.2 FED器件的结构原理 | 第77-78页 |
5.1.3 碳基场发射阴极材料及制备 | 第78-83页 |
5.2 无源FED 驱动的问题 | 第83-85页 |
5.2.1 无源FED 器件的驱动电压过高 | 第83页 |
5.2.2 无源FED 器件的电阻效应 | 第83-84页 |
5.2.3 无源FED 器件的寿命问题 | 第84页 |
5.2.4 无源FED 器件的电容效应 | 第84-85页 |
5.2.5 无源FED 器件同LCD 器件类似具有交叉效应 | 第85页 |
5.3 FED驱动电路的实现 | 第85-94页 |
结论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作者简介 | 第98页 |
发表文章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