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宣夫研究--美术史论研究的贡献及其画风演变
绪论 | 第1-13页 |
一 对本选题的认识及选题的意义 | 第7-10页 |
二 本选题目前的研究状况 | 第10页 |
三 本选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10-11页 |
四 本选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秦宣夫的知识结构分析 | 第13-32页 |
第一节 由“新学”而来的知识结构 | 第13-22页 |
一 秦宣夫接受“新学”的可能性 | 第13-15页 |
二 秦宣夫的早期教育 | 第15-20页 |
三 水木清华的熏陶 | 第20-22页 |
第二节 秦宣夫留法 | 第22-32页 |
一 秦宣夫早年对艺术的兴趣 | 第22-25页 |
二 留法求学,选择绘画 | 第25-27页 |
三 留法期间 | 第27-32页 |
第二章 作为新型人才的秦宣夫的文化性格分析 | 第32-39页 |
第一节 批判性性格 | 第32-35页 |
第二节 显与隐的意识 | 第35-39页 |
第三章 秦宣夫的美术史论研究 | 第39-91页 |
第一节 秦宣夫美术史论研究的历程和形状 | 第39-43页 |
一 秦宣夫美术史论研究的空间与时间位置 | 第39-42页 |
二 秦宣夫美术史论研究的形状 | 第42-43页 |
第二节 秦宣夫的美术批评 | 第43-64页 |
一 秦宣夫对大型美展的展评 | 第43-61页 |
1. 巴黎中国绘画展 | 第43-48页 |
2. 福开森赠华文物展 | 第48-52页 |
3. 伦敦艺展 | 第52-56页 |
4. 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 | 第56-61页 |
二 对画家的画评 | 第61-64页 |
第三节 秦宣夫的《西洋绘画史》 | 第64-76页 |
一 对秦宣夫美术史研究进行分析的切入点 | 第64-66页 |
二 《西洋绘画史稿》的分析 | 第66-75页 |
1. 分期与框架问题 | 第66-68页 |
2. 艺术史观和方法论 | 第68-71页 |
3. 《西洋绘画史》的写作风格 | 第71-75页 |
三 《西洋绘画史》的实践性特征 | 第75-76页 |
第四节 秦宣夫美术史论中的个案研究 | 第76-91页 |
一 《论安格尔》 | 第76-79页 |
二 关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争论 | 第79-82页 |
三 关于米开朗基罗 | 第82-85页 |
四 秦宣夫与近现代中国关于“印象派”问题的探讨 | 第85-91页 |
第四章 秦宣夫的画风演变 | 第91-116页 |
第一节 被历史遮蔽的一代油画家 | 第91-93页 |
第二节 秦宣夫创作实践的三个时期 | 第93-103页 |
一 新中国建国以前 | 第93-99页 |
二 新中国建国后至文革前 | 第99-102页 |
三 文革以后 | 第102-103页 |
第三节 秦宣夫绘画的风格分析 | 第103-116页 |
一 秦宣夫艺术创作的演化和渊源分析 | 第103-106页 |
二 主题性创作 | 第106-109页 |
三 肖像画 | 第109-112页 |
四 风景画 | 第112-115页 |
五 其他 | 第115-116页 |
结论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4页 |
附录一 实物文献选录 | 第124-137页 |
附录二 有关中大艺术系的部分资料 | 第137-142页 |
附录三 秦宣夫作品选录 | 第142-148页 |
附录四 秦宣夫讲稿选录 | 第148-155页 |
附录五 秦宣夫大事年表 | 第155-165页 |
后记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