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短信诈骗犯罪概述 | 第11-20页 |
| 第一节 短信诈骗犯罪的概念 | 第11-12页 |
| 第二节 诈骗短信的常见形式 | 第12-16页 |
| 一、 中奖型 | 第12页 |
| 二、 敲诈勒索型 | 第12页 |
| 三、 销售廉价物品、违禁物品型 | 第12-13页 |
| 四、 信用卡消费和扣除年费型 | 第13页 |
| 五、 利用亲情诈财型 | 第13-14页 |
| 六、 简洁直白型 | 第14页 |
| 七、 利用不良社会风气型 | 第14页 |
| 八、 利用天灾诈捐型 | 第14-15页 |
| 九、 提供贷款型 | 第15页 |
| 十、 复制 SIM 卡型 | 第15页 |
| 十一、虚假招聘型 | 第15页 |
| 十二、骗取话费型 | 第15-16页 |
| 十三、运营商的诈骗短信 | 第16页 |
| 第三节 短信诈骗犯罪案件的类型 | 第16-17页 |
| 一、 根据作案手段的不同进行分类 | 第16-17页 |
| 二、 根据作案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 | 第17页 |
| 第四节 短信诈骗犯罪案件的特点 | 第17-20页 |
| 一、 多样性 | 第17页 |
| 二、 隐蔽性 | 第17-18页 |
| 三、 犯罪客体为金钱所有权 | 第18页 |
| 四、 成本低廉,收获颇丰 | 第18页 |
| 五、 涉及面广,危害性大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短信诈骗犯罪案件的作案规律及其侦查难点 | 第20-24页 |
| 第一节 短信诈骗犯罪案件的作案规律 | 第20-22页 |
| 一、 作案人与被害人无正面交锋 | 第20页 |
| 二、 全面撒网,重点捕捞 | 第20页 |
| 三、 团伙作案,分工具体 | 第20-21页 |
| 四、 流窜作案,远程作案 | 第21页 |
| 五、 工具先进,手段智能 | 第21页 |
| 六、 反侦查意识高,手段多 | 第21-22页 |
| 第二节 短信诈骗犯罪案件的侦查难点 | 第22-24页 |
| 一、 管辖混乱,立案困难 | 第22页 |
| 二、 隐蔽性强,取证困难 | 第22-23页 |
| 三、 侦查协作难度大,线索查证时间长 | 第23页 |
| 四、 获取的书证、物证多为间接证据,直接证明力不足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短信诈骗犯罪案件的侦破对策 | 第24-30页 |
| 第一节 侦查途径的选择 | 第24-25页 |
| 第二节 侦破对策 | 第25-30页 |
| 一、 宏观措施 | 第25-27页 |
| 二、 具体侦查措施 | 第27-30页 |
| 第四章 短信诈骗犯罪的防控 | 第30-46页 |
| 第一节 短信诈骗犯罪久打不衰的原因分析 | 第30-35页 |
| 一、 客观方面原因 | 第30-34页 |
| 二、 主观方面原因 | 第34-35页 |
| 第二节 短信诈骗犯罪的预防机制构建 | 第35-46页 |
| 一、 短信诈骗犯罪预防的域外经验 | 第35-37页 |
| 二、 预防机制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 第37-38页 |
| 三、 我国短信诈骗犯罪预防机制的具体构建 | 第38-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