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1. 绪论 | 第11-29页 |
| 1.1 乳酸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 | 第11-13页 |
| 1.1.1 乳酸的结构和性质 | 第11-12页 |
| 1.1.2 乳酸的应用 | 第12-13页 |
| 1.2 乳酸的生产方法 | 第13-16页 |
| 1.2.1 发酵法 | 第13-15页 |
| 1.2.2 化学合成法 | 第15页 |
| 1.2.3 酶转化法 | 第15-16页 |
| 1.2.4 乳酸生产方法的比较 | 第16页 |
| 1.3 乳酸发酵技术进展 | 第16-21页 |
| 1.3.1 乳酸发酵菌种的选择和改良 | 第16-18页 |
| 1.3.2 乳酸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改进和优化 | 第18-19页 |
| 1.3.3 乳酸发酵新工艺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 1.4 乳酸发酵动力学研究 | 第21-24页 |
| 1.4.1 细菌乳酸发酵非结构动力学模型 | 第22-23页 |
| 1.4.2 细菌乳酸发酵结构动力学模型 | 第23-24页 |
| 1.4.3 同时糖化发酵动力学模型 | 第24页 |
| 1.5 国内外乳酸的供需及发展情况 | 第24-28页 |
| 1.5.1 国外生产和消费情况 | 第24-26页 |
| 1.5.2 国内生产及消费情况 | 第26-27页 |
| 1.5.3 我国乳酸工业特点和发展条件 | 第27-28页 |
|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 2. 影响鼠李糖乳杆菌高效高产 L-乳酸的因素的研究 | 第29-44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 2.1.1 菌种、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 第29-30页 |
| 2.1.2 分析方法 | 第30页 |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0-43页 |
| 2.2.1 菌体干重对 OD620的标准校正曲线 | 第30页 |
| 2.2.2 不同葡萄糖浓度情况下乳酸菌发酵过程 | 第30-33页 |
| 2.2.3 接种量、乳酸抑制对 L-乳酸发酵的影响 | 第33-36页 |
| 2.2.4 以酵母粉、蛋白膝为主要氮源的 L-乳酸生产 | 第36-39页 |
| 2.2.5 廉价氮源补充维生素生产 L-乳酸 | 第39-40页 |
| 2.2.6 不同 PH中和剂对鼠李糖乳杆菌产生长和产 L-乳酸的影响 | 第40-43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3. 氮源与维生素对鼠李糖乳杆菌高效生产 L-乳酸影响的研究 | 第44-52页 |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4页 |
| 3.1.1 菌种、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 第44页 |
| 3.1.2 分析方法 | 第44页 |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4-51页 |
| 3.2.1 氮源与维生素对L-乳酸发酵的影响 | 第44-45页 |
| 3.2.2 不同维生素对 L-乳酸生产的影响 | 第45-46页 |
| 3.2.3 不同浓度维生素混合液对 L-乳酸生产的影响 | 第46页 |
| 3.2.4 氮源和维生素响应面实验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 3.2.5 5L发酵罐 L-乳酸发酵 | 第48-50页 |
| 3.2.6 发酵液中 L-乳酸纯度的测定 | 第50-51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4. 分批、补料分批和连续发酵生产 L-乳酸 | 第52-63页 |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 4.1.1 菌种、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 第52-53页 |
| 4.1.2 分析方法 | 第53页 |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3-62页 |
| 4.2.1 摇瓶分批补料发酵产L-乳酸 | 第53-56页 |
| 4.2.2 5L发酵罐补料分批发酵产 L-乳酸 | 第56-58页 |
| 4.2.3 5L发酵罐恒化连续培养产 L-乳酸 | 第58-62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5. 淀粉质原料同时糖化发酵产 L-乳酸 | 第63-76页 |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3-64页 |
| 5.1.1 菌种、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 第63-64页 |
| 5.1.2 分析方法 | 第64页 |
| 5.2 结果和讨论 | 第64-75页 |
| 5.2.1 不同淀粉质原料的双酶糖化 | 第64-65页 |
| 5.2.2 双酶糖化淀粉质原料的最适条件 | 第65-66页 |
| 5.2.3 不同浓度淀粉质原料糖化情况 | 第66-68页 |
| 5.2.4 摇瓶培养同时糖化发酵(SSF) 生产 L-乳酸 | 第68-72页 |
| 5.2.5 5L发酵罐分批同时糖化发酵生产 L-乳酸 | 第72-73页 |
| 5.2.6 5L发酵罐玉米生粉分批反复补料同时糖化发酵生产 L-乳酸 | 第73-74页 |
| 5.2.7 玉米生粉发酵液中 L-乳酸纯度的测定 | 第74-75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6. 鼠李糖乳杆菌 L-乳酸发酵动力学模型与发酵过程模拟 | 第76-86页 |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76-78页 |
| 6.1.1 菌种、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 第76页 |
| 6.1.2 分析方法 | 第76页 |
| 6.1.3 数学模型 | 第76-78页 |
| 6.2 结果和讨论 | 第78-85页 |
| 6.2.1 底物抑制乳酸发酵动力学模型参数值的求解 | 第78页 |
| 6.2.2 底物抑制的 L-乳酸发酵过程计算机模拟 | 第78-80页 |
| 6.2.3 不同初始葡萄糖糖浓度下的比生长速率变化趋势预测 | 第80-81页 |
| 6.2.4 乳酸发酵的能量平衡 | 第81-83页 |
| 6.2.5 淀粉质原料糖化的酶动力学模型 | 第83-85页 |
| 6.3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91-92页 |
| 致谢 | 第92-93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