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3-1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数值计算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岩石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21页 |
|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7-18页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 第2章 塑性力学和损伤力学基础 | 第21-37页 |
| ·塑性力学基础 | 第21-27页 |
| ·屈服准则 | 第21-22页 |
| ·加载条件与加卸载准则 | 第22-24页 |
| ·塑性位势流动理论 | 第24页 |
| ·硬化模型与硬化定律 | 第24-27页 |
| ·损伤力学基础 | 第27-37页 |
| ·损伤力学的基本概念 | 第27页 |
| ·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的模型和基本方法 | 第27-32页 |
| ·连续介质损伤力学模型 | 第27-29页 |
| ·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的基本方法 | 第29-32页 |
| ·细观损伤力学的模型和基本方法 | 第32-37页 |
| ·细观损伤力学模型 | 第32-35页 |
| ·细观损伤力学的基本方法 | 第35-37页 |
| 第3章 基于 Drucker-Prager 准则的宏观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 第37-46页 |
| ·宏观弹塑性损伤模型积分算法 | 第37-42页 |
| ·考虑宏观损伤弹塑性的 Drucker-Prager 模型 | 第37-38页 |
| ·宏观损伤变量的演化方程 | 第38-39页 |
| ·模型的积分算法 | 第39-41页 |
| ·一致性切线模量 | 第41-42页 |
| ·岩石宏观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数值验证 | 第42-43页 |
| ·算例分析 | 第43-45页 |
| ·算例一 | 第43-44页 |
| ·算例二 | 第44-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第4章 基于 Drucker-Prager 准则裂纹尖端小范围屈服塑性区研究 | 第46-51页 |
| ·小范围屈服裂纹尖端塑性区 | 第46-50页 |
| ·裂纹尖端应力场 | 第46-47页 |
| ·纯 Ⅰ 型裂纹尖端塑性区径长 | 第47页 |
| ·纯 Ⅱ 型裂纹尖端塑性区径长 | 第47页 |
| ·复合型裂纹尖端塑性区径长 | 第47-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5章 基于微裂纹扩展的细观力学岩石弹塑性损伤模型研究 | 第51-61页 |
| ·岩石细观力学弹塑性损伤模型及算法 | 第51-56页 |
| ·考虑损伤的弹塑性 Drucker-Prager 模型 | 第51-52页 |
| ·岩石微裂隙扩展细观损伤演化方程 | 第52-55页 |
| ·弹塑性损伤模型的积分算法 | 第55-56页 |
| ·岩石弹塑性损伤模型数值验证 | 第56-59页 |
| ·微裂纹长度影响 | 第56-57页 |
| ·围压影响 | 第57页 |
| ·Weibull 参数 k 影响 | 第57-58页 |
| ·短微裂隙长对塑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 ·裂隙方向对塑性的影响 | 第59页 |
| ·小结 | 第59-61页 |
| 第6章 基于非弹性变形和能量耗散的岩石本构模型研究 | 第61-74页 |
| ·岩石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61-67页 |
| ·模型的应变分解 | 第61-62页 |
| ·微裂隙扩展的损伤张量 Dc表示 | 第62-65页 |
| ·岩石内部微裂隙演化规律 | 第65-66页 |
| ·微裂纹长度扩展规律 | 第65页 |
| ·微裂纹数目演化规律 | 第65-66页 |
| ·岩石基质的塑性演化 | 第66-67页 |
| ·模型的数值算法 | 第67-69页 |
| ·岩石弹塑性损伤模型数值验证 | 第69-71页 |
| ·算例分析 | 第71-72页 |
| ·小结 | 第72-74页 |
| 第7章 结语及展望 | 第74-76页 |
| ·结语 | 第74-75页 |
| ·展望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