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角钢半刚性连接刚架柱计算长度系数
第1章 绪论 | 第1-14页 |
·引言 | 第8页 |
·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特点及发展概况 | 第8-10页 |
·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特点 | 第8-9页 |
·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研究的发展概况 | 第9-10页 |
·各国规范中对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规定 | 第10-11页 |
·美国规范 | 第10页 |
·欧洲规范 | 第10-11页 |
·我国规范 | 第11页 |
·半刚性连接钢框架柱计算长度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目标和内容 | 第13-14页 |
第2章 半刚性连接的性能 | 第14-27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半刚性连接的分类方法 | 第15-18页 |
·Bjorhovde等人的分类方法 | 第15页 |
·EUROCODE3分类方法 | 第15-16页 |
·Goto等人的分类方法 | 第16-18页 |
·半刚性连接的数学模型 | 第18-22页 |
·线性模型 | 第18-19页 |
·多项式模型 | 第19-20页 |
·B样条模型 | 第20页 |
·指数函数模型 | 第20页 |
·幂函数模型 | 第20-22页 |
·四角钢半刚性连接的弯矩转角关系 | 第22-27页 |
·梁柱连接的初始刚度R_i | 第24-26页 |
·梁柱连接的极限弯矩M_u | 第26页 |
·梁柱连接的形状参数n | 第26-27页 |
第3章 计算长度系数理论公式的确立 | 第27-49页 |
·概述 | 第27页 |
·影响刚架柱计算长度的各可能因素 | 第27-28页 |
·半刚接刚架中梁的修正刚度 | 第28-34页 |
·两端半刚性连接不同时梁的刚度修正系数 | 第30-31页 |
·两端半刚性连接相同时梁的刚度修正系数 | 第31页 |
·一端有半刚性连接时梁的刚度修正系数 | 第31-34页 |
·多层多跨半刚接刚架的稳定分析 | 第34-37页 |
·计算基本假定 | 第34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有侧移半刚接刚架的稳定分析 | 第35-37页 |
·无侧移半刚接刚架的稳定分析 | 第37页 |
·四角钢半刚性连接节点刚度的近似计算 | 第37-41页 |
·连接的初始割线刚度 | 第39-40页 |
·连接的有效刚度 | 第40-41页 |
·算例分析及半刚接刚架与刚接刚架的比较 | 第41-48页 |
·算例分析 | 第41-46页 |
·半刚接刚架与刚接刚架的比较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ANSYS分析及验证 | 第49-64页 |
·有限单元法及ANSYS简介 | 第49-51页 |
·有限单元法简介 | 第49-50页 |
·有限元程序ANSYS简介 | 第50-51页 |
·屈曲分析 | 第51-52页 |
·本文的分析过程 | 第52-61页 |
·单元类型的选取 | 第52-57页 |
·材料本构关系 | 第57页 |
·网格划分 | 第57页 |
·约束与荷载 | 第57-58页 |
·ANSYS建模及求解 | 第58-60页 |
·ANSYS求解结果正确性检验 | 第60-61页 |
·有限元计算结果及比较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4页 |
·展望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