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50页 |
1 mRNA选择性剪接的普遍性 | 第12-13页 |
2 mRNA选择性剪接的基本形式 | 第13页 |
3 mRNA选择性剪接的生物学意义 | 第13-14页 |
4 mRNA选择性剪接的调控机制 | 第14-20页 |
4.1 剪接体的组装 | 第14页 |
4.2 剪接位点的识别 | 第14-15页 |
4.3 剪接因子调控 mRNA选择性剪接 | 第15-18页 |
4.4 RNA的转录和加工调控mRNA选择性剪接 | 第18-19页 |
4.5 mRNA选择性剪接的调控信号 | 第19-20页 |
4.6 GC-AG型内含子的剪接 | 第20页 |
5 mRNA选择性剪接的功能 | 第20-29页 |
5.1 终止密码子的导入 | 第20-21页 |
5.2 新蛋白部分的增加 | 第21-27页 |
5.3 对mRNA功能的影响 | 第27页 |
5.4 在生物学系统中同等变化的例子 | 第27-28页 |
5.5 选择性剪接是产生细胞特异性蛋白的一种重要机制 | 第28-29页 |
6 mRNA选择性剪接的分析策略 | 第29-34页 |
6.1 mRNA选择性剪接的微阵列研究 | 第29-31页 |
6.2 用比较基因组学的预测选择性剪接外显子 | 第31页 |
6.3 剪接的图例、异构体和剪接模式 | 第31-33页 |
6.4 mRNA选择性剪接的调控 | 第33-34页 |
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50页 |
第二章 RIX4基因序列的分析及启动子序列分析 | 第50-7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5页 |
1.1 植物材料与处理 | 第50页 |
1.2 水稻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0-51页 |
1.3 水稻总RNA的提取及痕迹量基因组DNA的去除 | 第51页 |
1.4 RT-PCR反应 | 第51-52页 |
1.5 PCR产物纯化 | 第52页 |
1.6 感受态细胞制备方法 | 第52-53页 |
1.7 连接 | 第53页 |
1.8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 | 第53-54页 |
1.9 重组质粒的筛选与鉴定 | 第54-55页 |
1.10 DNA序列的测定和分析 | 第55页 |
1.11 启动子序列预测 | 第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57页 |
2.1 RIX4基因全长ORF序列的获得 | 第55-56页 |
2.2 RIX4基因基因组结构的分析 | 第56页 |
2.3 RIX4蛋白是一种 RAD2I类蛋白 | 第56-57页 |
2.4 RIX4蛋白二级结构的预测 | 第57页 |
2.5 RIX4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 第57页 |
3 讨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72页 |
第三章 RIX4基因选择性剪接模式分析 | 第72-8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3页 |
1.1 植物材料与处理 | 第72页 |
1.2 水稻总 RNA的提取及痕迹量基因组DNA的去除 | 第72页 |
1.3 RT-PCR反应 | 第72-7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3-76页 |
2.1 RIX4基因转录本的搜索 | 第73页 |
2.2 RIX4基因各转录本序列的分析 | 第73-74页 |
2.3 RIX4基因的剪接模式分析 | 第74-75页 |
2.4 RIX4基因各转录本在受稻瘟病菌诱导的水稻群体中的表达谱分析 | 第75页 |
2.5 RIX4基因各转录本与表型的关系 | 第75-76页 |
3 讨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7页 |
第四章 RIX4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 | 第87-9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7-91页 |
1.1 植物材料与处理 | 第87页 |
1.2 菌株和载体 | 第87页 |
1.3 工具酶和试剂盒 | 第87页 |
1.4 其它试剂 | 第87-88页 |
1.5 RIX4基因片段克隆和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 第88页 |
1.6 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蛋白质纯化和抗体制备 | 第88-90页 |
1.7 Western blot印迹分析 | 第90-9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1-92页 |
3 讨论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第五章 RIX4因反向重复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基因水稻的分析 | 第98-11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8-101页 |
1.1 供试水稻品种 | 第98页 |
1.2 菌株及质粒 | 第98页 |
1.3 酶及生化试剂 | 第98-99页 |
1.4 反向重复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第99页 |
1.5 基因枪轰击法转化水稻 | 第99-100页 |
1.6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第100页 |
1.7 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分析 | 第100-10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3页 |
2.1 RIX4基因第一目的片段的克隆和反向重复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01页 |
2.2 RIX4基因第二目的片段的克隆和反向重复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01页 |
2.3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101-102页 |
2.4 转基因植株的PCR鉴定 | 第102-103页 |
2.5 T1代转基因植株的病原接种鉴定分析 | 第103页 |
3 讨论 | 第103-104页 |
3.1 内含子的使用及反向重复植物表达载体构建策略 | 第103页 |
3.2 基因枪轰击法转化水稻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5页 |
第六章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在不同光周期温度下表达谱的变化 | 第115-1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5-118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115-116页 |
1.2 RNA抽提 | 第116页 |
1.3 cDNA阵列探针标记 | 第116页 |
1.4 cDNA阵列制备 | 第116-117页 |
1.5 cDNA阵列杂交和数据提取 | 第117-118页 |
1.6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 第118页 |
1.7 电子定位 | 第118页 |
1.8 2个表达上调未知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1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8-122页 |
2.1 芯片杂交结果及数值信号分析 | 第118-119页 |
2.2 短日照/低温和长日照/高温条件处理下样本间基因表达谱差异分析 | 第119页 |
2.3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类 | 第119-121页 |
2.4 参与信号传导的差异表达基因 | 第121页 |
2.5 表达量差异明显的部分基因电子定位 | 第121页 |
2.6 两个差异表达最明显的功能未知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21-122页 |
3 讨论 | 第122-125页 |
3.1 育性控制与蛋白质合成 | 第123页 |
3.2 育性控制与能量合成 | 第123页 |
3.3 育性控制与亚细胞定位和热激蛋白 | 第123-124页 |
3.4 总结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4页 |
附录 | 第134-142页 |
致谢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