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11页 |
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8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8-38页 |
第一章 植物体内的草酸含量、形态及分布 | 第18-20页 |
·植物体内的草酸含量 | 第18-19页 |
·植物体内草酸的形态与分布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植物体内草酸的代谢 | 第20-24页 |
·草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20-23页 |
·光呼吸乙醇酸途径 | 第20-22页 |
·抗坏血酸途径 | 第22-23页 |
·草酰乙酸裂解途径 | 第23页 |
·草酸的分解代谢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草酸在植物体内的生理功能 | 第24-27页 |
·参与体内pH和渗透调节 | 第24页 |
·参与体内钙的调节 | 第24-25页 |
·增强植物的抗性 | 第25-27页 |
·在生物胁迫抗性中的作用 | 第25-26页 |
·在非生物胁迫抗性中的作用 | 第26-27页 |
·活化养分离子 | 第26页 |
·缓解重金属毒害 | 第26-27页 |
·其它效应 | 第27页 |
第四章 草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 第27-31页 |
·对矿质元素有效性的影响 | 第27-29页 |
·引起肾结石和尿路结石 | 第29-30页 |
·引起口腔和消化道的伤害 | 第30页 |
·引起草酸的急性中毒 | 第30页 |
·引起关节炎症 | 第30-31页 |
第五章 影响植物体内草酸积累的因素 | 第31-38页 |
·生物学特性 | 第31-32页 |
·植物种类和品种 | 第31页 |
·生育期 | 第31-32页 |
·收获部位和收获期 | 第32页 |
·环境因素 | 第32-33页 |
·光照 | 第32页 |
·温度 | 第32页 |
·水分 | 第32-33页 |
·其它 | 第33页 |
·养分管理 | 第33-34页 |
·氮素营养 | 第33-34页 |
·其它营养元素 | 第34页 |
·食前加工 | 第34-35页 |
·问题的提出及技术路线 | 第35-38页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第38-105页 |
第一章 供氮水平对菠菜生长、硝酸盐和草酸含量的影响 | 第38-46页 |
·引言 | 第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供试材料及培养方法 | 第38-39页 |
·测定方法 | 第39-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3页 |
·供氮水平对菠菜生物量的影响 | 第40页 |
·供氮水平对菠菜可食部位维生素C的影响 | 第40-41页 |
·供氮水平对菠菜可食部位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 第41页 |
·供氮水平对菠菜可食部位不同形态草酸含量的影响 | 第41-43页 |
·供氮水平对菠菜可溶态草酸含量的影响 | 第42页 |
·供氮水平对菠菜草酸总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讨论 | 第43-44页 |
·供氮水平对菠菜生长的影响 | 第43页 |
·供氮水平对VC含量的影响 | 第43页 |
·供氮水平对草酸含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草酸形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 第44页 |
·结论 | 第44-46页 |
第二章 供氮水平对菠菜叶片膜脂过氧化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6-51页 |
·引言 | 第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供氮水平对菠菜生物量的影响 | 第47页 |
·供氮水平对菠菜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的影响 | 第47页 |
·供氮水平对菠菜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7-49页 |
·供氮水平对菠菜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49页 |
·讨论 | 第49-50页 |
·供氮水平对膜脂过氧化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供氮水平对脯氨酸的影响 | 第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第三章 供氮水平对菠菜叶片草酸合成与分解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51-61页 |
·引言 | 第51-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供试材料及培养方法 | 第52页 |
试验1.供氮水平对菠菜草酸合成与分解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52页 |
试验2.乙醇酸氧化酶抑制剂对菠菜体内草酸含量的影响 | 第52页 |
·测定方法 | 第52-5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供氮水平对菠菜叶片草酸含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供氮水平对菠菜叶片乙醇酸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54页 |
·供氮水平对菠菜叶片草酸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供氮水平对菠菜叶片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菠菜叶片草酸含量与相关酶活性及抗坏血酸含量的关系 | 第56-58页 |
·草酸含量与乙醇酸氧化酶活性的相关性 | 第56-57页 |
·草酸含量与抗坏血酸含量的相关性 | 第57页 |
·草酸含量与草酸氧化酶活性的相关性 | 第57-58页 |
·乙醇酸氧化酶抑制剂对菠菜草酸含量和乙醇酸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58页 |
·讨论 | 第58-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氮素形态对菠菜体内硝酸盐和不同形态草酸含量的影响 | 第61-69页 |
·引言 | 第6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1-62页 |
·材料及培养方法 | 第61-62页 |
·测定方法 | 第6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2-66页 |
·不同硝/铵比对菠菜生长的影响 | 第62-63页 |
·不同硝/铵比对菠菜硝酸盐的影响 | 第63-64页 |
·不同硝/铵比对菠菜植株不同器官草酸含量的影响 | 第64-66页 |
·不同硝/铵配比对菠菜叶片草酸含量的影响 | 第64页 |
·不同硝/铵比对菠菜叶柄草酸含量的影响 | 第64-65页 |
·不同硝/铵比对菠菜主根草酸含量的影响 | 第65页 |
·不同硝/铵配比对菠菜侧根草酸含量的影响 | 第65-66页 |
·讨论 | 第66-68页 |
·硝/铵比对菠菜生长量的影响 | 第66页 |
·硝/铵比对菠菜硝酸盐积累的影响 | 第66页 |
·硝/铵配比对菠菜草酸含量的影响 | 第66-67页 |
·草酸在菠菜体内的分布及形态 | 第67页 |
·草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 第67-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不同氮素形态对菠菜膜脂过氧化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69-75页 |
·引言 | 第69页 |
·材料及方法 | 第69-70页 |
·’材料及培养方法 | 第69-70页 |
·测定方法 | 第7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0-73页 |
·硝/铵比对菠菜生物量的影响 | 第70页 |
·硝/铵比对菠菜叶片膜脂过氧化和抗氧化酶的影响 | 第70-72页 |
·硝/铵比对菠菜叶片膜脂过过氧化程度的影响 | 第70-71页 |
·硝/铵比对菠菜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71页 |
·硝/铵比对菠菜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第71-72页 |
·硝/铵比对菠菜叶片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72页 |
·硝/铵比对菠菜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72-73页 |
·讨论 | 第73-74页 |
·硝/铵比对膜脂过氧化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73-74页 |
·硝/铵比对游离脯氨酸的影响 | 第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氮素形态对菠菜叶片草酸合成与分解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75-83页 |
·引言 | 第7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5-76页 |
·材料及培养方法 | 第75-76页 |
·测定方法 | 第7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6-80页 |
·不同硝/铵比对菠菜叶片草酸含量的影响 | 第76-77页 |
·硝/铵比对菠菜叶片乙醇酸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77页 |
·不同硝/铵比对菠菜叶片草酸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77-78页 |
·硝/铵比对菠菜叶片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 第78页 |
·草酸含量与乙醇酸氧化酶活性的相关性 | 第78-79页 |
·草酸含量与抗坏血酸含量的相关性 | 第79-80页 |
·草酸含量与草酸氧化酶活性的相关性 | 第80页 |
·讨论 | 第80-82页 |
·小结 | 第82-83页 |
第七章 收获前不同供氮方式对菠菜体内硝酸盐和草酸含量的影响 | 第83-91页 |
·引言 | 第83-8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4页 |
·材料及培养方法 | 第84页 |
·测定方法 | 第8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4-88页 |
·不同供氮方式对菠菜生物量的影响 | 第84-85页 |
·供氮方式对菠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85-86页 |
·供氮方式对菠菜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86页 |
·不同供氮方式对菠菜体内硝酸盐及Vc含量的影响 | 第86-87页 |
·不同供氮方式对菠菜草酸含量的影响 | 第87-88页 |
·讨论 | 第88-89页 |
·小结 | 第89-91页 |
第八章 不同氮肥种类配施硝化抑制剂对菠菜草酸含量的影响 | 第91-100页 |
·引言 | 第91-9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2-93页 |
·试验设计 | 第92页 |
·测定方法 | 第92-9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3-97页 |
·不同氮肥种类配施双氰胺对菠菜生物量的影响 | 第93页 |
·不同氮肥种类配施双氰胺对菠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 第93-94页 |
·氮肥种类配施DCD对菠菜叶片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 第93-94页 |
·氮肥种类配施DCD对菠菜叶柄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 第94页 |
·不同氮肥种类配施双氰胺对菠菜体内草酸含量的影响 | 第94-97页 |
·不同氮肥供应对菠菜叶片可溶态草酸含量和草酸总量的影响 | 第94-96页 |
·不同氮肥供应对菠菜叶柄可溶态草酸含量和草酸总量的影响 | 第96-97页 |
·不同氮肥种类配施双氰胺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第97页 |
·讨论 | 第97-98页 |
·小结 | 第98-100页 |
第九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100-105页 |
·研究结论 | 第100-102页 |
·创新点 | 第102-104页 |
·展望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撰写的论文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