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一、绪论 | 第8-10页 |
二、《礼记·明堂位》的成篇 | 第10-18页 |
1、《礼记》的成书与《礼记·明堂位》 | 第10-11页 |
2、《礼记·明堂位》与《逸周书·明堂解》的比较 | 第11-14页 |
3、《礼记·明堂位》与《礼记·祭统》比较 | 第14-18页 |
三、《礼记·明堂位》与“《春秋》王鲁”说 | 第18-31页 |
1、“《春秋》王鲁”说 | 第19-21页 |
(1) 《春秋》的性质 | 第19页 |
(2) 《春秋》王鲁说与《春秋》新王说、《春秋》素王说 | 第19-21页 |
2、鲁国:周王室“懿亲” | 第21-31页 |
(1) 周公享天子礼乐 | 第21-24页 |
(2) 鲁国的礼乐文化 | 第24-27页 |
(3) 鲁国的政治地位 | 第27-31页 |
四、《礼记·明堂位》中的明堂制 | 第31-46页 |
1、明堂制 | 第32-41页 |
(1) 明堂制的渊源 | 第32-34页 |
(2) 文献记载中明堂的规制 | 第34-37页 |
(3) 汉儒与明堂 | 第37-41页 |
2、西周明堂的政治教化功能 | 第41-46页 |
(1) “明堂所以明道” | 第42-43页 |
(2) “导天子以道” | 第43页 |
(3) “明诸侯之尊卑” | 第43-44页 |
(4) “所以教诸侯之孝” | 第44-46页 |
五、汉、唐明堂制与西周明堂制 | 第46-56页 |
1、明堂制对西周后世社会的影响 | 第46-53页 |
(1) 王莽与明堂 | 第46-49页 |
(2) 武则天与明堂 | 第49-53页 |
2、明堂与儒家思想学说 | 第53-56页 |
(1) 明堂:儒家礼制建筑 | 第53-55页 |
(2) 明堂推进儒学政治化 | 第55-56页 |
六、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