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课题源起的问题意识、研究意义与创新 | 第1-16页 |
第一章 “浪漫”的精神源渊:双重启蒙精神的变奏 | 第16-25页 |
导言“浪漫”:现代性之独特命名 | 第16-18页 |
第一节“浪漫”的词义追溯:浪漫、浪漫派与浪漫主义 | 第18-21页 |
第二节“浪漫”(romantic)与审美现代性的精神关联 | 第21-25页 |
第二章“浪漫”的四张面孔 | 第25-70页 |
导言 波德莱尔的现代性与浪漫意向中的“我是谁” | 第25-27页 |
第一节 身体:诗性生活的启蒙 | 第27-36页 |
一、“浪漫”视域下之“身体”的正名 | 第28-32页 |
二、身体与精神异化的救赎 | 第32-33页 |
三、身体的经验与虚无感的生发 | 第33-36页 |
第二节 想象:诗性生活的期待 | 第36-46页 |
一、主体的想象与存在的遮蔽 | 第37-39页 |
二、爱欲的苦涩与浪漫主体的逃亡 | 第39-43页 |
三、折叠的时空观与个体生活的增补与错乱 | 第43-46页 |
第三节 新奇:诗性生活的持续 | 第46-56页 |
一、“生”感中对“形上”孤独的担当:精神欣赏自我身体的独舞 | 第47-49页 |
二、浪漫流程中的自我放逐:从浪荡子到苦行僧 | 第49-51页 |
三、“爱”与“死”感的交织,肉身存在的“去”碎裂 | 第51-56页 |
第四节 革命:诗性生活的反讽 | 第56-70页 |
一、审美主体之新人的出场 | 第58-59页 |
二、“浪漫”视域下个体生活的“谑笑” | 第59-62页 |
三、“空谈”式的政治举措与私秘化的宗教感 | 第62-70页 |
第三章 浪漫:现代危机中的诗性隐喻 | 第70-84页 |
导言 诸神渴了 | 第70-71页 |
第一节 生活即文本:个体现代生活意向中的微言大义 | 第71-76页 |
第二节 后“浪漫”层面的“我们是谁” | 第76-84页 |
结语 | 第84-8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6-95页 |
后记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