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7页 |
1.1 能源概述与余热回收 | 第10-15页 |
1.1.1 能源现状 | 第10-12页 |
1.1.2 余热资源的回收利用概况 | 第12-15页 |
1.2 传统蓄热材料的发展与技术 | 第15-23页 |
1.2.1 蓄热材料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1.2.2 蓄热技术的发展过程 | 第16-18页 |
1.2.3 常见的蓄热方式 | 第18-20页 |
1.2.4 蓄热技术的应用 | 第20-23页 |
1.3 复合蓄热材料的发展与应用 | 第23-25页 |
1.3.1 复合材料的概述 | 第23-24页 |
1.3.2 复合蓄热材料的发展 | 第24页 |
1.3.3 复合蓄热材料的应用 | 第24-25页 |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 第25-27页 |
1.4.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5-26页 |
1.4.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材料制备过程的理论研究 | 第27-33页 |
2.1 传统蓄热材料的蓄热原理 | 第27页 |
2.2 新型复合蓄热材料的蓄热原理 | 第27页 |
2.3 各种相变材料的加热分解基础反应 | 第27-28页 |
2.4 镍与各种熔融盐在高温下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 第28-31页 |
2.5 复合材料充填蓄热室的结构图 | 第31页 |
2.6 蓄热室应用于工业炉余热回收的实验装置图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新型复合蓄热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33-39页 |
3.1 试验目的 | 第33页 |
3.2 试验设备 | 第33页 |
3.3 实验试剂 | 第33页 |
3.4 实验流程 | 第33-34页 |
3.5 原料的选择 | 第34-36页 |
3.5.1 相变熔融盐材料的选择 | 第34-35页 |
3.5.2 金属基体材料的选择 | 第35-36页 |
3.6 新型复合蓄热材料的制备 | 第36-37页 |
3.7 新型复合蓄热材料样品的表征 | 第37-39页 |
3.7.1 X-射线显微成分分析 | 第37-38页 |
3.7.2 扫描电镜(SEM) | 第38页 |
3.7.3 差热-差重(TG-DTA)分析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64页 |
4.1 复合蓄热材料的微观型貌 | 第39-40页 |
4.2 材料制备过程中复合时间的确定 | 第40-49页 |
4.3 材料制备过程中复合温度和最佳使用温度的确定 | 第49-51页 |
4.4 X-射线显微成分分析 | 第51-53页 |
4.5 蓄热密度 | 第53-58页 |
4.5.1 复合时间、复合温度对复合材料的蓄热密度的影响 | 第54-57页 |
4.5.2 复合蓄热材料的蓄热密度与单一材料的蓄热密度的比较 | 第57-58页 |
4.6 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 | 第58-60页 |
4.7 复合材料的蓄热时间和放热时间 | 第60页 |
4.8 复合材料的耐腐蚀性 | 第60-63页 |
4.9 优化工艺的确定 | 第63-6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