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3页 |
1.1 合成洗涤剂工业发展概况 | 第12-14页 |
1.1.1 概述 | 第12页 |
1.1.2 我国合成洗涤剂工业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1.1.3 合成洗涤剂生产工艺 | 第13页 |
1.1.4 合成洗涤剂发展方向 | 第13-14页 |
1.2 合成洗涤剂的危害 | 第14-15页 |
1.3 洗涤剂废水处理技术发展概述 | 第15-21页 |
1.3.1 国外洗涤剂废水处理技术发展情况 | 第15-17页 |
1.3.2 国内洗涤剂废水处理技术发展情况 | 第17页 |
1.3.3 国内处理洗涤剂废水的方法及工艺 | 第17-21页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实验研究方法及机理 | 第23-33页 |
2.1 实验目的及内容 | 第23页 |
2.2 实验工艺设计与机理 | 第23-28页 |
2.2.1 实验工艺流程确定 | 第23页 |
2.2.2 混凝实验 | 第23-25页 |
2.2.3 生化处理实验工艺设计 | 第25页 |
2.2.4 生化处理原理 | 第25-28页 |
2.3 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 第28-29页 |
2.4 实验主要分析项目及分析方法 | 第29-33页 |
2.4.1 测试项目和方法 | 第29页 |
2.4.2 各项测试指标说明 | 第29-31页 |
2.4.3 关于化学需氧量的测定说明 | 第31页 |
2.4.4 污泥的培养和驯化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3-52页 |
3.1 混凝实验 | 第33-35页 |
3.1.1 药剂筛选 | 第33-34页 |
3.1.2 混凝优化实验 | 第34-35页 |
3.2 生物脱氮除磷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35-37页 |
3.2.1 实验过程 | 第35-36页 |
3.2.2 NH_4~+-N和磷酸盐实验结果 | 第36页 |
3.2.3 PO_4~(3-)(以P计)处理结果 | 第36-37页 |
3.3 水解工艺COD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 第37-43页 |
3.3.1 水解酸化反应器COD测定分析 | 第37页 |
3.3.2 进水浓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3 进水温度的影响 | 第38页 |
3.3.4 水解酸化对废水可生化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5 厌氧水解停留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6 污泥浓度对去除COD的影响 | 第40-43页 |
3.4 厌氧水解-好氧组合工艺处理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3-47页 |
3.4.1 去除COD实验结果 | 第43-44页 |
3.4.2 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及COD_(Cr)的降解实验研究及分析 | 第44-46页 |
3.4.3 配合投加生活污水对好氧生物处理的影响 | 第46-47页 |
3.5 生物相变化及其与运行状况的关系 | 第47-52页 |
第四章 工艺流程设计及生产运行实验 | 第52-65页 |
4.1 工艺流程设计 | 第52-55页 |
4.1.1 设计依据 | 第52页 |
4.1.2 工艺流程的确定 | 第52-53页 |
4.1.3 主要构筑物、设备及设计参数 | 第53-54页 |
4.1.4 工艺技术特征 | 第54-55页 |
4.2 系统启动及生产运行实验 | 第55-62页 |
4.2.1 系统调试及存在的问题 | 第55-56页 |
4.2.2 原水水质调节 | 第56页 |
4.2.3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56页 |
4.2.4 运行结果 | 第56-62页 |
4.2.5 经济分析 | 第62页 |
4.3 生产运行试验结论 | 第62-64页 |
4.3.1 技术先进 | 第63页 |
4.3.2 运行方便灵活 | 第63页 |
4.3.3 系统稳定可靠 | 第63-64页 |
4.3.4 存在问题 | 第64页 |
4.4 系统内微生物分布特征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5-67页 |
5.1 结论 | 第65-66页 |
5.2 建议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