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ISSR标记遗传差异及赤霉素代谢调控与杂种优势机理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主要符号表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9页
 1 植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第11-13页
   ·植物杂种优势利用概述第11页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1-13页
 2 小麦杂种优势群的构建和杂种优势利用新模式第13-16页
   ·杂种优势群概念的提出和应用第13页
   ·小麦杂种优势群的构建第13-15页
   ·提高小麦杂种优势潜力的新途径第15-16页
 3 杂种优势机理研究进展第16-21页
   ·杂种优势的遗传学基础第16-18页
   ·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研究进展第18-19页
   ·植物激素与杂种优势第19-21页
 4 赤霉素生理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第21-27页
   ·赤霉素的发现、种类及其化学结构第21-22页
   ·赤霉素的分布和运输第22页
   ·赤霉素的生物合成第22-24页
   ·赤霉素的生理作用第24-25页
   ·赤霉素的作用机理与信号转导第25-27页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7-29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7-28页
   ·研究内容第28-29页
第二章 普通小麦、斯卑尔脱小麦、密穗小麦和轮回选择后代材料ISSR标记遗传差异研究第29-37页
 1 材料和方法第29-32页
   ·供试材料第29-31页
   ·ISSR引物第31页
   ·DNA提取第31页
   ·ISSR扩增及聚丙烯酰胺电泳第31-32页
   ·数据分析第3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2-35页
   ·ISSR分子标记多态性第32-33页
   ·遗传差异第33-34页
   ·聚类分析第34-35页
 3 讨论第35-37页
   ·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群体间遗传差异比较第35页
   ·密穗小麦与普通小麦群体间的遗传差异比较第35页
   ·利用轮回选择方法创造小麦杂种优势群的可行性第35-36页
   ·ISSR分子标记在构建小麦杂种优势群中的应用第36-37页
第三章 小麦不同杂种优势群之间杂交F1杂种优势潜力及其与ISSR分子标记遗传距离的关系第37-4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7-39页
   ·供试材料第37-38页
   ·ISSR引物序列第38页
   ·研究方法第38-3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9-44页
   ·杂种优势潜力分析第39-43页
   ·ISSR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第43-44页
 3 讨论第44-45页
第四章 小麦种间杂交种激素含量杂种优势及GA20-氧化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第45-68页
 第一节 小麦种间杂交种分蘖动态与分蘖节内源激素含量的关系第45-5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5-4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8-51页
  3 讨论第51-52页
 第二节 小麦GA20-氧化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第52-6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2-57页
  2 结果分析第57-66页
  3 讨论第66-68页
第五章 外源赤霉素对玉米株高、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以及玉米GA20-氧化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第68-88页
 第一节 外源赤霉素喷施对玉米自交系亲本和杂种株高的影响第69-74页
  1 材料和方法第69页
  2 结果分析第69-73页
  3 讨论第73-74页
 第二节 玉米内源激素含量水平杂种优势分析以及外源赤霉素对内源激素的影响第74-77页
  1 材料和方法第7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4-76页
  3 讨论第76-77页
 第三节 玉米GA合成关键酶GA20-氧化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第77-88页
  1 材料和方法第77-7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8-86页
  3 讨论第86-88页
结论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8页
致谢第98-99页
作者简历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过程写作法”运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一项行动研究
下一篇:结构胶植筋锚固及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