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 第1-29页 |
·基因转移载体的类型 | 第10-12页 |
·慢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第12-14页 |
·慢病毒载体系统的组成 | 第14-19页 |
·基因转移载体 | 第15-16页 |
·慢病毒载体的包装系统 | 第16-18页 |
·慢病毒载体的囊膜伪型化 | 第18-19页 |
·慢病毒转移载体系统的技术进展 | 第19-23页 |
·慢病毒转移载体的改进 | 第19-21页 |
·包装系统的改进 | 第21-22页 |
·慢病毒载体的靶向研究 | 第22-23页 |
·慢病毒载体的应用 | 第23-25页 |
·基因治疗 | 第23-24页 |
·疫苗研究 | 第24页 |
·基础实验研究 | 第24-25页 |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与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基因转移载体系统 | 第25-27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27-29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9-46页 |
·病毒和细胞 | 第29页 |
·质粒和菌株 | 第29页 |
·试剂 | 第29页 |
·引物的合成以及克隆或者亚克隆片段的序列测定 | 第29页 |
·质粒的提取与纯化 | 第29-31页 |
·质粒的小量提取 | 第29-30页 |
·质粒的大量提取和纯化 | 第30-31页 |
·VSV-G蛋白的基因的克隆 | 第31-33页 |
·VSV的繁殖 | 第31-33页 |
·VSV病毒RNA的制备 | 第33页 |
·RT-PCR和克隆 | 第33页 |
·序列分析 | 第33页 |
·人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录后调节元件(HPRE)的克隆 | 第33-35页 |
·细胞DNA的提取 | 第33页 |
·PCR扩增HPRE | 第33-34页 |
·HPRE的克隆测序和分析 | 第34-35页 |
·EIAV基因转移载体系统的构建 | 第35-44页 |
·EIAV载体质粒的构建 | 第35-38页 |
·EIAV-gag/pol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8-40页 |
·EIAV-DLA-gag/pol表达载体的改造 | 第40-44页 |
·VSV-G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4页 |
·转染及载体病毒的制备 | 第44-45页 |
·转染 | 第44-45页 |
·载体病毒的制备-磷酸钙沉淀法三质粒共转染 | 第45页 |
·EIAV载体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 | 第45页 |
·RT-PCR检测mRNA | 第45页 |
·蛋白表达的检测 | 第45-46页 |
3 结果 | 第46-74页 |
·EIAV基因转移载体系统的构建 | 第46-65页 |
·病毒囊膜基因表达载体:VSV-G表达载体 | 第46-54页 |
·EIAV基因转移载体的构建 | 第54-61页 |
·EIAV gag/pol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1-65页 |
·重组VSV-G表达载体转染后的转录和表达 | 第65-67页 |
·重组VSV-G表达载体的转录 | 第67页 |
·重组VSV-G表达载体的表达 | 第67页 |
·EIAV gag/pol表达载体转染后的表达 | 第67-70页 |
·EIAV载体转染后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表达 | 第70-71页 |
·EIAV载体单独转染293T细胞后报告基因-EGFP的表达 | 第70页 |
·三质粒EIAV载体系统共转染293T细胞后报告基因-EGFP的表达 | 第70-71页 |
·EIAV基因转移载体转导293T细胞 | 第71-74页 |
4 讨论 | 第74-84页 |
·用于构建VSV-G表达载体的VSV病毒株属于VSV-Indiana血清型 | 第74-76页 |
·内含子对VSV-G表达载体和EIAV gag/pol表达载体的作用 | 第76页 |
·构建的基因转移载体能够有效地转录和表达报告基因-EGFP | 第76-79页 |
·人乙型肝炎病毒转录后调节元件(HPRE)对EIAV基因转移载体的调节是方向特异性的 | 第79-80页 |
·中央聚嘌昤序列(cPPT)和Rev的反应元件(RRE)能够增加EIAV载体转基因的表达 | 第80-81页 |
·EIAV gag基因ORF上的基质蛋白(MA)编码区中单个碱基的缺失可能影响EIAV gag/pol表达载体蛋白表达 | 第81-82页 |
·影响构建的EIAV-DLA基因转移载体转导效率的原因 | 第82-84页 |
5 结论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102页 |
附录: EIAV基因转移载体系统构建过程中重组质粒的核苷酸序列 | 第102-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作者简介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