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0-15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二、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三、 《学习论》课程简介 | 第13-15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的界定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8-33页 |
第一节 同伴导学研究概述 | 第18-21页 |
一、 同伴导学的历史发展 | 第18-20页 |
二、 导生与同伴导学的概念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协作学习与团队概述 | 第21-23页 |
一、 协作学习的要素 | 第21-22页 |
二、 团队的概念与特征 | 第22-23页 |
三、 协作学习小组与团队的关系 | 第23页 |
第三节 基于团队的同伴导学方式 | 第23-24页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一、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 | 第24-25页 |
二、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第25-26页 |
三、 罗杰斯的自由学习原则 | 第26-27页 |
第五节 导生引导团队学习模式及其关于导生角色的讨论 | 第27-32页 |
一、 美国的导生引导团队学习模式简介 | 第27-30页 |
二、 美国导生引导团队学习模式中关于导生角色的讨论 | 第30-32页 |
第六节 国内外研究的思考与启示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 第33-40页 |
第一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 第33-34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33页 |
二、 研究工具 | 第33-34页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抽样 | 第34-35页 |
一、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34-35页 |
二、 样本抽取 | 第35页 |
第三节 研究过程 | 第35-40页 |
一、 内容分析类目表格的设计与评判过程 | 第35-38页 |
二、 调查问卷的设计、分发与回收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导生的特征行为与角色分析 | 第40-77页 |
第一节 导生在网络上引导团队学习的特征行为与角色分析 | 第40-52页 |
一、 数据处理与结果 | 第40-45页 |
二、 导生在BBS上的行为分布状况与分布特点 | 第45-50页 |
三、 导生在BBS上扮演的主要角色与分析 | 第50-52页 |
第二节 导生整体角色分析 | 第52-63页 |
一、 《导生引导团队学习情况调查表》数据结果与分析 | 第52-57页 |
二、 导生的特征行为与主要角色分析 | 第57-59页 |
三、 与美国导生的角色比较 | 第59-60页 |
四、 本科生身份的导生与研究生身份的导生之行为特征差异比较 | 第60-63页 |
第三节 导生引导团队学习的效果 | 第63-77页 |
一、 导生引导团队学习的态度、感受与收获 | 第63-67页 |
二、 本科生身份的导生与研究生身份的导生之引导感受与收获差异比较 | 第67-69页 |
三、 导生引导团队学习的情况与效果 | 第69-7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7-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附录一 | 第83-84页 |
附录二 | 第84-85页 |
附录三 | 第85-90页 |
附录四 | 第90-95页 |
附录五 | 第95-97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