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5页 |
第一章 银行脆弱性概述 | 第15-21页 |
第一节 银行脆弱性的表述 | 第15-18页 |
第二节 银行脆弱性生成的一般机理分析 | 第18-21页 |
一、 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特殊性 | 第18-19页 |
二、 信息不对称是脆弱性的根源 | 第19页 |
三、 银行管理缺陷和过度竞争加剧风险追逐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银行脆弱性的测度与中国的现实状况 | 第21-32页 |
第一节 脆弱性的测度 | 第21-24页 |
第二节 我国银行脆弱性状况的实证研究 | 第24-32页 |
一、 已有的对我国银行脆弱性的实证模型 | 第24-26页 |
二、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表现 | 第26-32页 |
第三章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分析 | 第32-43页 |
第一节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不可能向银行危机转化的原因 | 第32-35页 |
第二节 我国银行脆弱性加强的体制分析 | 第35-37页 |
一、 关系型融资体制的影响 | 第35页 |
二、 不恰当的监管和信贷集中风险 | 第35-36页 |
三、 政府过度干预下的非效率行为 | 第36-37页 |
第三节 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深层次的制度根源 | 第37-43页 |
一、 产权理论的解释 | 第38-39页 |
二、 作为制度核心的国家控制性金融体制——国家效用最大化的选择 | 第39-40页 |
三、 转轨过程中政府行为的选择 | 第40-42页 |
四、 国家控制的退出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放松金融控制的两个市场化选择的效应 | 第43-49页 |
第一节 市场准入放宽的结果——逆向选择效应 | 第43-46页 |
第二节 利率市场化:不确定性和道德风险增加 | 第46-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