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7页 |
·诺西肽产生菌 | 第13-14页 |
·诺西肽产生菌的发现 | 第13-14页 |
·产生菌的特征 | 第14页 |
·诺西肽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 第14页 |
·诺西肽的抗菌作用机制 | 第14-16页 |
·诺西肽的生物合成 | 第16-17页 |
·抗性和生物合成基因 | 第17-19页 |
·提高诺西肽产量的可能途径 | 第19-20页 |
·诺西肽的生产工艺 | 第20-26页 |
·诺西肽的发酵 | 第20-21页 |
·诺西肽的提取分离与精制 | 第21-23页 |
·诺西肽的检测方法 | 第23-26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42页 |
·实验材料 | 第27-30页 |
·菌种 | 第27页 |
·培养基 | 第27-29页 |
·试剂 | 第29-30页 |
·试验仪器与软件 | 第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42页 |
·诺西肽产生菌的菌种选育 | 第30-32页 |
·诺西肽的定性与定量测定 | 第32-36页 |
·代谢参数的测定 | 第36-42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2-91页 |
·出发菌株最适斜面及分离培养基的考察 | 第42-43页 |
·分离培养基的考察 | 第42页 |
·斜面培养基的考察 | 第42-43页 |
·高产菌株选育方法的建立 | 第43-44页 |
·菌种保藏方法的考察 | 第44-45页 |
·培养条件对产孢子能力的影响 | 第45-46页 |
·传代稳定性及保藏稳定性考察 | 第46-47页 |
·传代稳定性的考察 | 第46-47页 |
·斜面保藏稳定性考察 | 第47页 |
·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建立 | 第47-54页 |
·生物效价测定法 | 第47-48页 |
·薄层层析-紫外光定位法及生物显影法 | 第48-49页 |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49-50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50-54页 |
·HPLC峰位与TLC斑点的对应性考察 | 第54-56页 |
·种子培养基和种龄的初步考察 | 第56-59页 |
·种子培养基的考察 | 第56页 |
·种龄的考察 | 第56-59页 |
·发酵培养基的考察 | 第59-67页 |
·碳源的考察 | 第59-60页 |
·氮源的考察 | 第60-61页 |
·碳、氮源综合考察 | 第61-62页 |
·无机盐作用的考察 | 第62-65页 |
·微量元素作用的考察 | 第65-66页 |
·培养基初始pH的考察 | 第66-67页 |
·发酵条件的考察 | 第67-69页 |
·接种量的考察 | 第67-68页 |
·通气量的考察 | 第68页 |
·发酵周期的考察 | 第68-69页 |
·菌株的代谢曲线 | 第69-71页 |
·补料工艺的考察 | 第71-74页 |
·碳源补料工艺的考察 | 第71-73页 |
·氮源补料及复合补料工艺的考察 | 第73-74页 |
·氨基酸作用的考察 | 第74-79页 |
·各种氨基酸作用的综合考察 | 第74-76页 |
·丝氨酸、谷氨酸等几种氨基酸添加时间的考察 | 第76-77页 |
·半胱氨基酸作用的考察 | 第77-79页 |
·葡萄糖、NH_4~+对诺西肽合成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探讨 | 第79-83页 |
·葡萄糖的作用 | 第79-80页 |
·NH_4~+的作用 | 第80-83页 |
·诺西肽萃取条件的考察 | 第83-84页 |
·萃取剂的选择 | 第83-84页 |
·萃取时间的考察 | 第84页 |
·萃取温度的考察 | 第84页 |
·发酵产物的鉴定 | 第84-91页 |
·诺西肽的提取与精制 | 第84-85页 |
·薄层层析法 | 第85页 |
·HPLC法 | 第85-87页 |
·质谱法 | 第87-91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91-9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