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其他社会问题论文

棚户区本地居民的代际流动研究

导论: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1-11页
第一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第11-24页
 第一节 相关理论及概念的说明第11-16页
  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1-15页
  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第15-16页
  3 基本概念的说明:第16页
 第二节 研究对象第16-17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第17-18页
 第四节 C村概况第18-19页
 第五节 研究框架与假设第19-22页
  1 研究框架第19-21页
  2 研究假设第21-22页
 第六节 变量的选择与分析方法第22-24页
  1 主要变量第22-23页
  2 分析方法:第23-24页
第二章 C村本地居民的代际流动第24-38页
 第一节 代际流动的测量指标第24-25页
 第二节 调查数据分析第25-29页
  1 儿子的情况第25-26页
  2 父亲的情况第26-27页
  3 动水平分析第27-29页
 第三节 代际流动的方向分析--不同流动方向居民的特征分析第29-34页
  1 总体流动情况第29-30页
  2 出生地、籍贯与流动方向第30页
  3 文化程度与流动方向第30-31页
  4 知青经历与流动方向第31-32页
  5 家庭收入与流动方向第32页
  6 单位性质与流动情况第32-33页
  7 职业与流动情况第33页
  8 政治面貌与流动情况第33-34页
  9 婚姻状况与流动第34页
 第四节 搬离棚户区居民的情况第34-36页
 第五节 代际流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向上流动的空间有限,向下流动率很高第36-38页
第三章 棚户区居民的地位实现与流动障碍第38-54页
 第一节 C村居民的职业获得第38-39页
 第二节 国家政策的变动与棚户区居民的地位变迁第39-45页
  1 总体背景第39-41页
  2 教育机会的变迁第41-43页
  3 劳动就业制度的变革第43-45页
 第三节 社区特征与居民代际流动的关系第45-49页
 第四节 区域文化--流动障碍的文化解释第49-54页
结语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0页
附录一、 代际流动调查问卷第60-64页
附录二、 上海棚户区的形成与演变概述第64-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血清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系列的检测及意义
下一篇:中国培训市场研究